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5日,市政协十三届十九次常委会议召开,“乡村振兴”成为了整个会场的主题词。
近年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据统计,2019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6元,比2015年增长37.58%。
取得的成绩让人振奋,但存在的短板也不容忽视。在这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历史交汇期召开的常委会议上,市政协用13份数据详细、分析透彻、对策中肯的调研报告,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强化城乡统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要打破就黄石谈黄石、就‘三农’谈‘三农’的思维定式,要打破武鄂黄黄的行政界线和空间阻隔,树立新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对接。”市政协常委张亚洲认为,随着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将会明显加快,我市应当强化区域统筹、全域统筹、城乡统筹和生态统筹,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域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发展。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决胜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针对我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较大的情况,更需要统筹城乡资源,集约社会力量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调研报告指出,应当抓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变”改革。在符合中央、省、市有关总体意见的前提下,可结合地方实际,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农村资产投资管理公司,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聚焦产业兴旺 培育乡村特色产品
“福柑很甜,白茶很香,茶油很贵,药材很俏……”在委员们的眼中,我市这些颇有名气的特色农产品,是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绝佳资源。
市政协委员郑安章建议,要整合资源,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将柑橘、白茶、油茶和中药材等作为灭荒行动的主要品种,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项目资金支持,整合用于特色产业的发展,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走“基地+联盟+农户”之路。充分发挥产业联盟的作用,引导果农、茶农、药农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新技术新模式。构建金海白茶、富川山茶油等区域公用品牌创建体系,增加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助推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要积极推进“互联网+”销售模式,整合黄石特色农产品,打造统一营销号,开发小程序、APP,入驻京东特产馆、淘宝店铺、拼多多店铺,并利用直播带货等形式持续扩展线上业务,统一线上销售渠道。
乡村旅游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是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但配套设施发展滞后、产品发展模式单一、核心企业和带头人缺乏、宣传营销观念滞后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在报告中说,我市乡村旅游项目大多以“花、果”为媒,“乡村”特色不突出,且季节性过强。仙岛湖、保安湖、七峰山、网湖湿地和古民居、古树群落等一些禀赋优异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够。阳新采茶戏、牌子锣、大冶刺绣、阳新布贴以及太子豆腐、印子粑等传统手工技艺和一些民俗文化资源缺乏深度包装、挖掘和开发。
“可以借鉴李子柒的成功经验,她拍水稻的一生、辣椒的一生、拍大米怎么来的,酱油怎么酿的,火遍全球,我们也应开拓思路,加大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建议强化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环节与旅游体验活动设计、旅游购物环节的关联互动,以此延长游玩时长,让游客在了解我市的乡村风俗民情、体验农事活动、参与传统工艺制作、享受特色乡村美食的同时,还能够把经过深加工的特色美食、土特产品和手工艺纪念品带回家。
聚焦生态宜居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的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让山青水绿村庄美,是委员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符合农村实际,不搞‘一刀切’,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市政协常委汪桂萍说,在农村“厕所革命”方面,就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厕实施方案,根据各村各户实际情况,选择“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通风改良式卫生旱厕或防冻保温水冲式厕所。
近年来农村建房杂乱无章、一户多宅、乱占耕地、超标建房、质量不佳、监管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乱占乱建一方面导致农村土地管理失控,威胁耕地红线安全;另一方面影响农村村容村貌提升,制约美丽乡村的发展。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城乡建设委员会建议加快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制定农村建房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农村建房监管机制,加强农村建房执法监察力度,从而实现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有人可管、有法必依。
聚焦乡风文明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们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古村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财富。我市有13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我市古村落的自然风貌、生态环境屡屡遭到破坏,呈现加速破败的趋势。
市政协委员汪丽华建议,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制定《黄石市传统村落保护“十四五”规划》,纳入《黄石市城乡建设“十四五”规划》总体框架,按照古村落和古民居价值大小,制定年度保护计划,谋划时间表、线路图,集中资金和力量进行抢救性修缮,力争使现存的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鄂东南保护性建筑数据中心”,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民居和工业遗址建立数字档案,能够很好地完成古民居的虚拟成像存档,为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为此,汪丽华认为,可充分发挥鄂东南保护性建筑数据中心优势,整合文旅、工业遗产、住建等部门单位资源,梳理清单,拓展范围。统筹兼顾古村落建筑形态、人文活动、旅游价值、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使传统村落的整治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充分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市政协常委王秋红建议,要办好农家书屋,通过向上级争取、社会捐赠等形式,有效依托互联网数字图书馆资源,充实农家书屋的内容,建立定期更新、交流图书资源的机制,激发村民阅读兴趣。要赋予乡镇文化站应有的地位和职能,全面加强乡镇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把“十星级文明户”创建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教育、宣传和示范作用。
聚焦治理有效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短板”同样不能忽视。
“要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彻乡村治理的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引领乡村治理的路径。” 市政协社会法制港澳台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建议,要加大平安建设基础性工程投入,尤其是在基层综治平台建设、综治队伍建设、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面要给予支持,“可以参照社区工作者队伍改革,规范和提高村干部待遇。制定奖补政策,实施平安村建设工程,推动村民自治组织发展。”
近年来,我市农村政务服务体系以“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和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为契机,在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推进审批便民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全市共有55个乡镇(街道)、993个村(社区)均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室),覆盖率达到100%。但在农村政务服务的便利化、精细化水平仍存在不足,也让打通农村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路上遭遇不少“堵点”。
对此,市政协委员佘卉玲建议推动服务上“云”,让“面对面”变成“屏对屏”;推动服务落“地”,让农村公共服务“接地气儿”;理顺体制机制,让便民服务得民心。“利用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根据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不同服务层级,打造‘村级直办’功能,不断整合乡村办事各类受理平台和系统,将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业务融入云平台,实现村级证明在线零距离即时办。”
聚焦生活富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力争3年内推动10万市民下乡、吸引1万能人返乡、引导1000家企业与乡村结对共建。”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会上,委员们纷纷建议,要大力推进“三乡”工程,引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推动更多的发展要素流向农村。
生活富裕,必须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建议,以湖北理工学院、鄂东职教集团等高校为载体,整合培训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建设情系千家万户。虽然我市已初步建成了综合防洪体系,但受财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特别是今年遭遇历史罕见汛情,暴露出一系列短板问题。
针对“洪水走廊”的实际,特别是今年洪灾暴露出来的问题,市政协委员张黎阳认为,我市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按照整体性规划、全流域推进、整河流治理、上下游协同、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对富水、大冶湖、保安湖等重点流域及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整体谋划;立足全区域谋,重点梳理谋划跨行政区域的河湖库塘水利补短板工程及城区防洪排涝项目,确保谋划无遗漏、无死角;立足全要素谋,聚焦堤坝涵闸站泵路等水利基本单元,逐一分析薄弱环节和短板,有针对性谋划堤防加固、水库整险、泵站更新、涵闸除险、山洪治理、白蚁防治等子项目,把项目落实落细落具体。
在关系民生的饮水问题方面,市政协委员李莉建议,按照“城乡一体化、供水规模化”的思路,对区域供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坚持推进大冶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阳新农村供水管网结构布局,补齐短板,重点推进阳新县农村供水工程入户工作,提高全市农村居民自来水入户率。结合阳新县实际,加快实施城区周边的王英、三溪、浮屠、白沙、陶港、排市、木港、枫林8个镇和军垦、荆头山2个农场和配水管网、加压泵站的建设;对城乡供水一体化不能覆盖的镇区和山区供水工程进行提档升级改造,解决季节性缺水、水处理、管网升级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