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3月30日,小雨淅沥。茗山乡大鲁村69岁的张绪忠,冒雨指挥工人平整一条小路路基。“等天晴了,就进行路面硬化,这条‘扯皮路’算是最终落地了。”这条窄路,曾经让路边的两户张姓居民“扯”了六七年。这里原先是一块不到30平米的空地,村里两户人家为所有权争得不可开交,两家人如同仇人一样,见面话都不说。一块地,让两家人伤了心。去年新选举成立的茗山乡大鲁村张范用村庄理事会,得知此事后,主动上门调解。经过理事会7个人多次轮番劝说沟通,这个死结终于解开。原来,理事会成员张绪忠在走访时,得知村庄里其他几户人家出行也想往这个空地走,理事会商议后决定,搁置这块空地的所有权,在空地上修建一条3米多宽的户户通公路,方便村民出行。“你看,这块空地拿来做公益事业,村里人都会感激你们。”张绪忠一番话,说得两家人茅塞顿开。
茗山乡大鲁村修通扯皮路的曲折故事,是大冶农村治理困境的一个缩影。农村治理之困,因素多样。村民小组虚化,农村基层自治架构不优是其中之一。据统计,茗山总人口44359人,村民小组265个,平均每名小组长要服务群众167人。村民小组虚化,无法发挥其自治职能。缺少了村民小组这一环节,村委会直接面对村民,降低了村民自治组织的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因为乡村还存在大量的土地、邻里、婆媳等“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会无人管”的矛盾纠纷,让农村基层干部头痛不已。干部很辛苦,但群众不满意。农村的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冶市在茗山乡开展“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农村基层党建改革试点,以问题为导向,根据茗山乡各村庄的党员人数,分别建立党小组或联合村庄党小组,实现了党组织全覆盖。目前,茗山乡29个村181个村庄共成立了128个党小组,激活了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在党支部的领导下,181个村庄理事会推荐产生913名理事会成员,制定了理事会章程、村规民约等9项制度,实行“六进理事会”,根据个人优势,设立了宣传、帮扶、调解、管护、环保和张罗六大理事。
“村里的矛盾纠纷,大部分都是一些小矛盾,有个中间人去说说话,基本就解决了,不会酿成大矛盾。”66岁的彭国胜,是茗山乡彭堍村彭堍村庄的调解理事。去年底,村里一位70多岁的老婆婆和大儿子、二儿子闹起了矛盾。原来,老婆婆之前和老二一起生活并帮他带娃,老大基本没怎么管老人。老二觉得自己一人赡养母亲,心里想着不舒服。兄弟间有了隔阂,彭国胜登门,分别做老大、老二的工作,提出折中的办法:让老人在两个儿子家中轮流住,一家住一个月,这下各方都满意了。“以前多次上门做不通的工作,现在有了理事会,都是乡里乡亲的,一说一劝就通了。”采访时,彭堍村村支书彭佳良向记者坦言,理事会好比是村民矛盾的润滑剂、民心的粘合剂,有了村庄理事会,村民的工作好做了,村里的矛盾也少多了。
据大冶市委组织部长秦遵怀介绍,在村庄党小组的核心领导下,理事会成员协同奋战,这些名人、乡贤和致富能手各尽其能,各显神通,凭借“亲缘、地缘、业缘”优势,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解决了一大批老大难问题,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理事会、大事不出村委会”。
随着茗山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经验的推广,大冶越来越多的村和社区开始出现可喜变化。灵乡镇坳头村发挥村庄理事会作用,让理事会对各村庄的保洁卫生、环境绿化进行监督,发动群众积极植树造林,让村里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新增造林260多亩,进一步美化了环境。大冶市质监局驻金山店仕秦村小康工作组以“党建引领·活力村庄”为载体,根据各村庄实际,因地制宜绘制了小康建设的发展蓝图。
“改革零成本,服务零距离。”黄石市副市长、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说,村庄理事会是党的农村工作新载体,为群众参与村庄事务、倾吐心声提供了平台,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村民积极性调动、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征地纠纷调解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