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媒体新闻

黄石日报:让农业更现代让农民更富足

   时间:2017-06-05 00:00

     (黄石日报 本报记者 廖巍巍)5月24日一早,雨后初晴,凉风习习。

  大冶市大箕铺镇东角山村村民曹庭赞,在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有机蔬菜大棚里,开始一天的劳作。

  “我在公司种蔬菜,每个月工资近3000元,儿子曹树德给公司跑蔬菜运输,工资比我还高。”51岁的曹庭赞憨憨一笑,眉眼间刻写着满足与幸福。

  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占地2520亩,包括有机蔬菜、生猪养殖、山场林地等,全面实现“猪—沼—菜、果”高效循环利用,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公司总经理曹烨介绍,该公司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生产有机蔬菜100万公斤,接待游客8000多人次,主营业务年均收入达到7000余万元,常年解决40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4个行政村1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

  和鑫东生态农业一样,越来越多的生态农业发展典范和现代高新农业技术辐射源开始在东楚大地崭露头角。

  黄石珍珠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老树发新芽,生产线川流不息的“添能”牌葡萄糖盐汽水,演绎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奏鸣曲。从单一的米酒生产到如今的3个品牌17个产品,从狭小的市场空间到成为全国沃尔玛盐汽水的独家生产代理商,如今该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一跃成为华中地区唯一的全系列饮品的生产和加工企业。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卫才义说,拓展品牌市场,开展订单式生产,不但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高了市场抗风险能力,让企业在农产品深加工的领域走得更远。

  现代农业,一头连着基地和农户,一头连着市场,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2家,涉及到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等12大类别,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24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907家,入社成员超过10万户,全市共有专业大户3838个。目前我市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的生产基地已达40多万亩,带动农户16万多户。

  品牌带动、大户带动的农业产业化路径成效不俗。大冶城北农产品加工园区2010年被确立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2016年实现产值180多亿元,连续四年在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年度考核中名列第四位;阳新富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2015年底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如今全市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56个,劲牌保健酒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劲酒和毛铺酒被评为全国驰名商标;黄石港饼、白鸭皮蛋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富川山茶油、氵韦源口螃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不仅如此,为帮扶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冶市和阳新县分别筹资8000万元和4000万元建立涉农风险补偿金。截至目前,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47.16亿元,同比增长26.06,2010年至今全市累计争取到位专项资金4亿多元。

  让农业更现代,让农民更富足,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题中之义。去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82.71亿元,同比增长11.3;“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高出城镇常住居民四个百分点,8万农村贫困居民实现脱贫奔小康。

  勤勤似春草,耕耘天地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和路径提出新要求,给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我市将重点打造100万亩优质稻、50万亩“双低”油菜、50万亩标准化蔬菜、80万亩生态水产养殖、100万亩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一批基地;重点打造畜禽、水产、食品饮料3个百亿元产业链;用好市财政每年列支的5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项目建设、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