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媒体新闻

黄石日报:昔日穷困“三溪口”趟出农特新路子

   时间:2018-10-09 09:50

(黄石日报记者 田城)阳新县三溪镇,农业发展曾一度饱受旱涝之苦,为向“天”抗争向“地”要利,近年来,三溪镇审时度势,大力发展精品特色产业,启动扶贫项目22个,自主发展产业43个,形成了杂柑、苎麻、稻虾混养、白茶、油茶等“五个一千”规模产业,有力推动“造血式”扶贫的落地达效,为阳新特色农业致富提供了借鉴。

  芦林荡山,亿元白茶产业悄然生长

  9月30日,三溪镇紫荆山脉芦林荡山顶,阳新田西茶叶公司技术员吴必州正忙着补种“黄金芽”茶苗。尽管山顶上很凉快,他黝黑的额头上却汗水滴答。
  茶苗是国内有名的安吉白茶,价格最便宜的两三百一斤,最贵的“黄金芽”卖到7000元一斤。在浙江安吉县溪龙茶叶市场,安吉白茶每天现金交易额就有上亿元。
  吴必州是浙江省湖州市人,种了20年茶叶,目睹了安吉白茶从籍籍无名到热得发烫,价格翻了几十番。在他眼里,靠安吉白茶发财的浙江人太多了,“身家百万普普通通,千万是中等之家,上亿才是新一代种茶人的梦想。”
  因为老家湖州市早就没地种茶,他跟几个老乡来到阳新寻找种茶基地,最终落户田西村,一期开发了2000亩山地。别小看只有2000亩,种茶、建厂,投入将超过6000万元,将来,田西村要形成产值过亿元的白茶种植销售集散地,在整个华中地区都将排在前列。
  茶叶种植,给村里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务工收入,每个月,这家公司要发放5万多元劳务费。三溪镇党委副书记王斯炜说,在田西村,72户易地搬迁户集中在军梅公路旁边。这里将配套打造商业一条街,一方面服务白茶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以茶为媒”,带动周边村发展,搞活个体经济。

  冠唐水畔,万只蛋鸭白毛畅游碧水

  “呱呱呱……呱呱呱……”鸡公山下,冠塘村鱼鸭混养基地,62岁的贫困户虞云富正在给他的半大鸭子喂食。吃饱喝足后,一拨拨鸭子争先恐后跳入水塘畅游,捕食小鱼小虾。
  虞云富患有直肠癌,妻子脑梗塞,因为家贫,儿子30多岁了还是光棍一个。看到村里发展的鱼鸭行情火热,虞云富心头一热,也争取了2000只鸭苗养殖。
  “今年鸭蛋行情特别好,6块多钱一斤。基地的鸭子争气,平均4天就能下一车蛋,2000斤,能卖1.2万元。”虞云富说,加上养鱼收入,这两年努力赚钱,要给儿子娶上媳妇。
  为了带动更多贫困户,冠塘村多元化发展特色产业,油茶吊瓜种植、龙虾养殖、生态农庄、生态苗木等产业兴起来了。
  “凡是集体入股产生的收益,百分百返还给贫困户分红,集体不留一分钱。”村支书明廷槐说,目前该村扶贫产业收益了13.8万元,按照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和专项补助等全部分发给贫困户。
  “重点贫困户分红1000元,稳定脱贫户分红400元。此外,将油茶基地作为一亩当家园打造,集体投资,管理分户,平均1.5亩油茶收入也分到户,保证户均7000元收入。”村干部明平前说,油茶生长期为40到70年,“管一代人没问题”。

  姜福村里,千万农特产业富民兴村

  走进姜福村,映入眼帘的都是青山绿水,村级农特产业遍地开花。
  为了做大做强产业,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13名党员能人组成三大创业先锋团队。党员涂庭海牵头组建观光采摘农业创业先锋团,投资400万元建成200亩葡萄园基地,2015年被省科协授予“湖北省农林科普示范基地”;回乡创业党员明海水牵头组建生态庄园创业先锋团,投资300万元建成沁心园生态庄园,几百亩土地种植了樱花、罗汉松、红枫、腊梅、丹桂等40多个品种花木,四季常开;党员明道强、明平文组建养殖创业先锋团,投资800万元发展7个养殖基地……
  这些特色产业,给姜福村带来了数千万元的直接收益,带动了贫困户共同发展,更引领了农村发展模式从低端粗放向高质量变化转型。
  “三溪镇旱涝天气多,三溪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让多种农特产业遍地开花。”三溪镇党委书记李志勇认为,在立足资源禀赋,“解剖麻雀”实干基础上,三溪镇20个村将得到联珠发展,走上高质量振兴发展之路。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