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媒体新闻

黄石日报:创建农产品特优区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时间:2018-12-03 09:34

(黄石日报记者 朱达)11月29日,阳新县黄颡口镇碧丰园生态家庭农场,新开垦的肥沃土地里,泥蒿幼苗从土里微微探出了头。
  农场负责人王志凤介绍说,农场本来是以出产苕尖为主,生产高峰期,每天都能产出2吨多苕尖。但苕尖种植具有季节性,一般是在3月到10月底期间。秋冬季节,王志凤大多选择种植泥蒿和大蒜。
  “过去种的泥蒿都是本地早先引进的品种,今年我们从南京引进了白秆青蒿这个品种。”阳新蔬菜办主任、农艺师李一和说,与传统泥蒿相比,新引进的品种耐低温、皮薄、肉嫩、口感脆,产量也比原来高了百分之三十,批发价格预计也可从3、4元一斤提高到7元左右。这种种植效益的显著提升,使王志凤下定决心,以每亩1万多元的种子价格,开垦出了30多亩泥蒿地。
  无论是苕尖还是泥蒿的种植,都离不开良好的储存条件,特别是对王志凤这样的大户来说,一座大容量的冷藏保鲜库就显得尤为重要。今年10月,在市农业部门的支持下,王志凤在农场里建起了150多平方米的冷库,解决了蔬菜的保鲜难题。
  沿黄颡口镇向南3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富河大堤旁的阳新县兴国镇宝塔村。堤内一望无际的银白色泥蒿大棚,田边堆放的泥蒿秆,都在提醒着人们“全省第一泥蒿村”的响亮名声。同样是种植泥蒿,王志凤在品种上做文章,宝塔村的种蒿人则在泥蒿的品质上下足了功夫。
  宝塔村党支部书记艾义法介绍,因为土壤适合,宝塔村产的泥蒿品相好,很快打开了黄石和武汉市场。“我们村目前有10000多亩的泥蒿,都符合绿色食品的条件,目前我们正在试验1500亩的有机泥蒿种植。”
  要达到有机蔬菜的标准,不仅要严格按照有机生产规程,禁止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还要通过作物种类的品种的选择轮作、间作套种等种植方式。宝塔村的蒿农因此总结了一套口诀,“减肥减药、增值增效”。
  “有机泥蒿无论是在口感、卖相和储存上都具有很大优势,我们计划在五年内实现泥蒿的有机种植。”有优质的农产品才有充足的市场份额,已经成了宝塔村蒿农的共识。
  王志凤的农场和宝塔村的有机泥蒿种植基地,都是2017年落户阳新的全省农产品特优区扶持项目,为了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当前,我市农业部门正计划借助1000万元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新建蔬菜及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24个、培育区域公用品牌7个、新建冷藏保鲜库4000吨,辐射带动4万亩泥蒿和8万亩柑橘产业做大做强。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