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关键时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十分重要,也要求各地必须抓好农业产业发展。
28日,市政协召开月度协商会,围绕“发展乡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协商。为开好此次会议,市政协组织专家团队赴黄冈市蕲春县专题学习考察蕲艾产业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情况,通过深入扎实的调研考察,凝聚智慧的大会发言、现场讨论,聚智聚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做优做精做强
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品牌
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我市广大脱贫地区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立足自然景观、地形气候、资源禀赋,发展了一大批扶贫产业,初步解决了产业“有没有”问题,但也存在规模小而散、跟风同质化、技术管理跟不上、质量参差不齐、品牌创建不够、市场销路不畅等问题。
郑昌盛委员指出,农业产业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和实际,按照宜大则大、宜特则特的要求,既要选好一批主导产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也要选好一批特色产业,支持做优做精,打造一批有地域特色、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
“百湖之县、鱼米之乡”的阳新,是我省的水产大县和油菜大县,但一直存在“有面积产量、少产值效益”的尴尬。例如,近些年来,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改善水质效果较好的鳙、鲢鱼养殖面积和总产不断上升,特别是俗称“胖头鱼”的鳙鱼,成为人们喜爱的水产美味。但因为无品牌,几斤重的成鱼成批以单价每斤六七元卖到浙江千岛湖等地,几个月后,在浙江单价每斤能卖到六七十元。
阳新鳙鱼和油菜生产,如何破解有面积产量、少产值效益的尴尬?
彭易猛委员介绍说,目前阳新县正在申请注册“网湖鳙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油菜产业则仍是以农户、小片面积承包经营户种植为主,大规模成片基地式种植面积占比少,生产销售也主要是零散作坊小店式。
彭易猛建议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大力向上宣传争取和鼓励支持“网湖鳙鱼”品牌的创建,并在政策、资金、技术支持方面,争取进入国家、省层面重点农产品支持的渔业类项目。同时,引入真正实力强的大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打造阳新“油菜之乡”公用区域品牌,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逐步扩大种植面积,政府、部门加强引导和激励,公司则从生产、技术、销售、加工等方面加强管理,并通过统一收购、产品包装和品牌化销售,从而实现品质有保证,销售有渠道,广大种植者和生产加工者增收增效,消费者安心消费有保障。
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周精灵委员也建议做强一镇一品,通过优化土地、资金、人力资源配置,以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为龙头,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商标,如太子豆腐、大王的香椿等。
“要培育一镇一村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太子豆腐产业园的规划,深度挖掘豆制品上下游系列产品,打造太子豆腐区域品牌。”面对当前“农业+”的发展趋势,周精灵建议以太子豆腐为依托,充分挖掘1700多年豆腐制作历史,以“探索一颗大豆的奇妙旅程”为主线,打造亲子游、研学游等体验活动,同步挖掘豆腐从“挑黄豆——磨豆浆——点卤水——压豆腐——吃豆腐”,以此延长游玩时长,让游客充分了解我市的乡村风俗民情。
做好延链补链
推进“产+销”一体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上连基地农户、下连消费市场,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市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 “三农”工作的着力点,狠抓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全市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197.6亿元。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9家,涉及到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10大类别,其中劲牌保健酒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劲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金海白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产品深加工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加速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全省实现争先进位,张黎阳委员从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训、产业集群形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张黎阳建议,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100万亩绿色水产、50万亩茶(油茶、茶叶)、50万亩水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在大冶、阳新和开发区·铁山区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鼓励企业加快原料基地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提高原料的合同保证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按照“突出主业、强化特色、行业集聚、产业配套、优势互补”的要求,支持龙头企业以现有产业为基础,积极向原料、包装、物流等关联度强的产业延伸。
“要推动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加强并购重组,做大企业规模,提升发展素质,增强竞争能力。”张黎阳表示,要强力推动基础好、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技改扩能,逐步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卫生质量安全和环保不达标、能耗物耗高的落后产能。多领域、多层次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大胆打破行业、部门和区域界限,采取共建研发中心等形式,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间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
产业集群的形成,离不开园区平台的支撑作用,张黎阳建议大冶市、阳新县和开发区·铁山区要按照空间集聚、产业关联、专业协作、资源共享、服务配套的要求,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引导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园区集中。
近年来,大冶市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突破性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乡村园博,生态富民”已成为大冶新名片,并成功入选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
余红委员建议,大冶要以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为抓手,按照“产加销一体、农工旅融合”的思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农业产业增值增效。
“做好延链补链,推进‘产加销’一体发展,以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抓手,向上促进农业生产,向下扩大农产品销售;推进‘农工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推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将一批乡村田园变成景点景区,一批特色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持续推行连片种养,实现‘花常开、景常在、果常摘、客常来’。”余红说。
培育新型农民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核心目的是让乡村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始终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摆在首位,绝不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乡村的繁荣发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考察组撰写的考察报告指出,黄冈市蕲春县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563个村(社区)基本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14个村(社区)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人,固化到户,建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
市农业农村局表示,近年来,我市着力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动能。培育创新创业群体,鼓励主体申报省级返乡下乡创业创新项目,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发展产业,培育了一批王旭、汪学东、冯伟华、柯贤祥等80后、90后的新型农民,发掘一批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乡村特色产品和能工巧匠。大冶刘小红刺绣作品获得2020年全国乡村手工艺大赛最佳创意奖,激发全市返乡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良好氛围。
2008年,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合伍,回乡与村民合资成立农林牧专业合作社,经过10年拓荒,合作社逐步发展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其“旅游带动、三产融合”减贫模式,入选2018年世界旅游联盟组织扶贫成功案例,刘合伍也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荣誉。
在产业发展之初,刘合伍就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制定了“公司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的合作模式,明确“你不种,我承包;你想种,我来教;你种了,我来销;种和肥,我先掏;丰收后,再补交”的服务宗旨。入股后的村民,既可以自己打理土地,也可以进入合作社工作。合作社委派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免费提供技术,等作物成熟后进行收购深加工。
据介绍,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近年共安置周边贫困村380个农民固定职工就业,还根据大忙季节的需要,每年安排了季节性临时工1万多人次,带动了5000多名村民通过种植养殖特色优质农产品、采摘山野蔬菜而逐步脱贫致富,使每个贫困户每年新增纯收入2万元-3万元,高的达到100多万元。
“为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我以龙凤集团为平台,组建农民生态技术学校、建立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增强村民的生态发展意识。”刘合伍表示。
“要抓好人才队伍有效衔接,对外招引人才返乡下乡,以人才回引、人才下乡为抓手,通过落实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等政策措施,吸引外出外来人才带着项目、资金、技术、市场返乡下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对内挖掘培养人才。从现有经营主体、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土专家等群体中,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会管理、善经营’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郑昌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