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能织锦,沃野可生金。
一只龙虾,“爬”出10多万亩种养基地;
一片茶叶,“泡”出一个亿元产业;
一棵吴茱萸,“带”出74种中药材种植;
一粒米、一个杂柑、一把新鲜蔬菜、一堆农业废弃物转化、一条通乡路、一群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新型农民……
在这座工业城市昂扬奋进的背后,黄石的现代农业正绽放出独特的魅力,演绎着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田园交响。
延伸产业链条,让农民“富”起来
城市有城市的地情印记,乡村有乡村的发展轨迹。
一直以来,“六山三水一分田”的黄石,都是以“工矿城市”的“硬汉”形象示人,尽管城市发展的矛盾和困惑相生相伴——
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6%,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到10%,耕地面积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占全省的1/40。
但也应该看到,厚重的城市工业积淀,为黄石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交通区位优势凸显,水铁公空实现了无缝对接;城镇化率达到65.96%;工商资本下乡、外出返乡创业势头强劲。
什么样的农业是现代农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何瑞峰解读:现代农业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其本质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规模适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石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农业逐渐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发展、传统耕作转向科技发展、单闯独干转向联合发展,实现了规模效应、创新引领和联盟驱动。以工业优势带动农业发展,黄石工业经济、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实现了同频共振……
一只小龙虾,激活一池春水。以黄石“稻虾共作”模式为例:短短三年间,从几千亩发展到12万多亩,培育出“黄石稻虾米”大米品牌。
一粒油菜籽,结出大产业。通过引进双低油菜品种,开展机械化防控,改造油料生产小作坊等,“亩产成本300元,亩产菜籽400斤,亩收益500元”油菜“345”模式示范推广面积30万亩。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发展,是滋养农民美好生活的源头活水。
黄石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稻虾共作、柑橘、白茶、油茶等“十大产业联盟”基础上,“炼”出水果、水产、中药材、茶叶和蔬菜等五大产业链。(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利润返还、入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千家万户由过去农业单项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增收拓展。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科长兰亚飞介绍,依托现代农业,许多人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就地转变为卖农金、收租金、分红金、挣薪金、得财金的“五金”农民。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上半年,黄石茶叶、水果、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同比分别增加了1.23万亩、2.67万亩、2万亩和2.26万亩。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6个,合同额52.94亿元;预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2%。
目前,黄石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数56个。6个农产品评为湖北名牌产品,14个品牌获湖北省著名商标。
一个事实,令人自豪:农业特别是现代农业,不再是低利润的同义语,不再是弱质产业、微利行业的代名词,已变成了优质高效的富民产业。
推进园区建设,让农业“强”起来
夏日的阳光穿过繁茂树枝,洒下斑驳光影。7月22日下午,军垦农场,阳新县玉麟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简称“合作社”)种植基地,合作社社员正顶着烈日忙碌。
合作社法人辛占勇,浙江台州人,曾种植过20多年的葡萄。2019年,军垦农场“引进”辛占勇,种植葡萄400多亩。两年后,辛占勇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基地生产的“玉麟”牌葡萄被认证为绿色食品。
然而,2020年7月,阳新富河溃口,合作社全部被淹。洪水退去,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抢耕出300多亩,全部改种季节蔬菜,当年收入47万多元。
2021年,根据市场需求,辛占勇将承包地扩种至520多亩,全部改种蔬菜、杂柑、金桔、葡萄等。
“从人文关怀到政策奖补,政府倾注了最真挚的情感,我们有信心,最多一年,基地就能完全恢复了。”辛占勇说。
玉麟合作社坐落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下简称“农科园”)核心区。农科园于2015年12月获批建设,2021年通过科技部综合评估,全国排名第11位。
军垦农场党委副书记王旭东介绍,农科园分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其中核心区含科技服务区、功能服务园、农产品加工园、农业科技创新园和健康产业园“一区四园”,配套建设发展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九大功能区;
示范区为大冶市、西塞山区等区域,将核心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产业化实践;
辐射区为湘鄂赣交界地区,通过园区科技、物流和信息化服务,辐射带动区域农业示范基地发展。
“农科园区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边接着城市、一边接着农村,是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王旭东说。
目前,农科园区入驻重点企业64家,建有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15家,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13家,孵化器新增科创型企业220多家,在孵企业1500多家。
军垦农场经济发展办主任戴爱国介绍,目前核心区园区标准化厂房、污水管网、路网建设等项目全面铺开,仓储物流中心、企业服务中心和污水处理厂正在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打基础、搞招商、育龙头、建基地……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聚集,一个特色优势明显、增长空间巨大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强势崛起。
同样位于农科园核心区的湖北安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安兴食品”),就是“招”来的典范。
“园区优越的区位优势,阳新丰富的资源基础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我们选择黄石、选择阳新的最大助力。”安兴食品总经理赵登军说。
安兴食品是去年初落户科技园区的,专业从事肉食类、水产类、果蔬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良品铺子等电商品牌、平台及系统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目前,安兴食品建成生产车间15000平方米,另外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企业研发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中,预计2023年可实现产值亿元以上,纳税1000万元左右。
培育产业大户、建设农业基地、壮大产业园区……增强“三农”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黄石行稳致远、步履坚定。
——建成优质稻、蔬菜、油茶等“八大”10万亩以上特色农业基地。培育出连片种植、养殖百亩以上产业大户3280多家,其中千亩以上产业大户150多家;培育出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大户41家。
——建成军垦农产品加工物流园、棋盘洲粮油加工物流园、陈贵雨润食品加工园、还地桥黄金湖水产品加工园和大冶城西北农产品加工园等特色园区。
据介绍,黄石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1家。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6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休闲农业重点园区17家。
乡村建设行动,让农村“美”起来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这是歌谣里的壮美田野。
万亩荷塘环绕,村庄置身绿色海洋,这是大冶市保安镇农科村的田野。
荷塘、栈道、文化墙、打卡点、步行大道、村民文化广场……这是有生命、有生机、有生气的乡村标签。
“从生态美、自然美、品质美到内在美,乡村建设既要‘面子’好看,更要‘里子’过硬。”农科村村支部书记王能干说,这些年,农科村走绿色发展新路,关停污染产业,发展产业基地,加强文化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黄石以“扫干净、码整齐、清通畅、保常态”为基本要求,以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水、电、路、气、网全面升级为主攻方向开展乡村建设。
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上,重点突出乡村规划、农村道路、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治理、村庄绿化、村庄亮化七项重点任务补短板。
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上,重点突出农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村卫生室、公共法律服务室、农村幼儿园六项硬件设施提能力。
在建设资金筹措上,明确美丽乡村建设公益性属性,采取多种办法筹措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广大群众投工投劳。
一村一张图、一域一特色。位于大冶市还地桥镇的湖北三山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下简称“三山湖公司”),是一家集果树种植、水产养殖、加工、销售和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企业,通过特色产业引路、乡村改造探路,带动附近沿湖的黄岗村、走驹村、梅咀村、长岭村发展产业、改造乡村。
在大冶市殷祖镇朱铺村,宽敞整洁的柏油路、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主题鲜明的文化墙、村民广场上不时传来歌声、笑声,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画面。
通过建设以果树种植基地为基础的生态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以乡村阅读文化空间“村读”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朱铺村实现华丽变身。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朱铺村村民们连连称赞:“环境干净了,日子更美了,住在农村也可以很幸福!”
从就业到教育,从健康到养老,从体育健身到文化惠民,从巩固安全基础到创新社会治理……黄石的乡村建设行动,不仅改变了生产生活环境,也改变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凝聚了合力、释放了正能量。
不完全统计,黄石创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63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0个,中国传统村落6个,全国美丽宜居村庄10个。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在打造武汉都市圈核心城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征途上,黄石正在勇开新局,奋笔书写推动农业提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闻链接
黄石现代农业发展大事记
1978年3月,黄石市开始实施第一轮土地承包,承包期15年,拉开了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989年5月,黄石市重要菜篮子工程——市养鸡场项目批准立项,设计规模为6万只蛋鸡笼位,年产鸡蛋1000吨。
1989年7月,省科委、省社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正式将铁山镇木楠村列入“省生态农业优化模式试验与示范”六大试点村之一。
1993年9月,黄石市铁山区木楠村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生态十佳单位”称号。
1996年4月,黄石市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试点工作,第二轮延包再延长30年。
2000年1月,黄石市饮料厂珍珠果米酒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成功,这是黄石第一家绿色食品企业。
2000年5月,大冶市入选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市)。
2002年6月,黄石市开始推行税收费试点工作,并出台“十二个不准”和“四项制度”“四项治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2008年11月,大冶市获评为全省第一批“平安农机”示范县(市)。
2009年12月,黄石粮食播种面积191.6万亩,平均单产321公斤/亩,全年粮食总产61.6万吨,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6年持续增产。
2011年10月,湖北阳新远东麻业有限公司、湖北永惠食品有限公司、湖北紫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鑫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冶福润禽业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新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16家。
2012年9月,珍珠果米酒、楚乡鱼面等企业赴京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珍珠果”米酒成为我市在本届农交会中唯一获得金奖的农产品。
2012年12月,大冶市首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系全省唯一入选县(市)。
2013年11月,劲牌、珍珠果、新冠等19家企业携300多个产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十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18个产品被评为展会金奖,其中新冠木之缘食用菌被评为农交会金奖,鑫东有机蔬菜等17个产品被评为农博会金奖。
2013年12月,龙凤山度假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点,秀水湾生态农业园等4家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阳新农民布贴画在全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博览会上获得传统特色旅游产品金奖。
2014年4月至12月,黄石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大冶市整县推进、阳新县4个村农村土地承包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任务。
2016年10月,阳新县南市村入选中国现代新村。
2017年9月,阳新县黄颡口镇太平村入选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2017年11月,大冶市获批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创建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
2019年8月,黄石市召开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动员会议,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巩固提高脱贫攻坚成效,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10月,大冶市瑞晟楚天香谷芳香产业园、阳新县石田古驿生态旅游区等12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入选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2020年9月,大冶市沼山村、阳新县南市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20年12月,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
截至2020年底,阳新县成功脱贫摘帽,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17万户13.2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黄石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2021年8月,黄石市638支驻村工作队接过脱贫攻坚“接力棒”,奔赴基层一线,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大冶市殷祖镇新屋村、阳新县黄颡口镇花果村等6个村荣获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称号。
截至2021年10月,黄石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共8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6家,市级54家。
2021年12月,科技部发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估结果,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排名全国参评的77个园区中的第11位,与2019年验收评估相比进位4名。
2022年4月,黄石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湖北省分行纳入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双方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领域11项重点工作。
2022年6月,市农业农村局在长江黄石段西塞山江滩公园举办“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现场投放青、草、鲢、鳙四大家鱼680万尾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