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艳新 通讯员 汪敏 张道
23日上午,市委文明办、市文联在西塞山区河口镇新港村村民广场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戏曲专场,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这是河口镇赋能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河口镇大力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谱写新时代幸福生活新篇章。
党建引领完成自我“造血”
河口镇坚持党建引领凝聚人心,将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村民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再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后备干部,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该镇多次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围绕集体经济、农村电商、土地流转、村企运营等专题,邀请行家里手逐村“问诊开方”,着力培育一支懂经济、会管理、善经营的村级带头人队伍。
该镇聚焦乡村治理具体问题,理顺乡村治理路径,形成党委政府把舵方向、抓统筹,行业部门加强指导、抓具体,党员带头干、村民齐参与的工作格局。通过召开党员议事会、村集体经济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把乡贤能人聚在一起,群策群力为乡村发展出点子、谋路子,奠定乡村振兴主基调。
推行土地经营型模式,整合闲散土地,通过资金、技术、土地入股等方式,积极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特色种植、农家乐等产业,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创业。推行“产业带动型”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稻虾套养、稻鱼共作、鱼菜共生新模式,实现绿色种养循环,让群众荷包鼓起来。
“每年6月份举办荷花节,让新港村名声大振。”新港村党支部书记郑卫东介绍,该村重点针对湘莲、金果等农产品开展田间地头培训,细致讲解农产品特性、种植前景,手把手传授灌溉、施肥技巧,促进湘莲、金果等农产品产量、品质提升。
引凤筑巢促进人才振兴
既要给村两委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也要人尽其才,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在乡村大舞台有用武之地。近年来,河口镇大力引导和动员创业有成,有奉献精神的党员、民营企业家、致富能手、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参加党支部书记选举,将思想政治素质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协调管理能力强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大力推动“能人进弱村”。
坚持“外引内培”,推行“头雁+雏雁”培育工程,在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和大学生村官中培养后备力量,磨砺一批站得稳、立得住的优秀村干部。强化一村多名大学生政策覆盖率,提升村干部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加强两委干部思想政治理论、种植养殖技术、乡村振兴等方面知识的专题培训,提升村干部专项业务知识和实用科学技术水平。
健全村干部的基本报酬定期增长机制,实行按劳得分、按绩取酬,探索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和各级优秀评选力度,切实提升村干部政治荣誉感。及时有效施行“强农”“惠农”政策,推动村与村之间交流互动,将发展村级经济方面的好思路、好方法、好模式在各级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形成富带贫、强帮弱的良好氛围。
河口镇党委副书记孙棋介绍,新港村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实施“乡贤能人”回流工程,成功将致富能手陈世文引流回乡,成立水果种植合作社,种植金果100余亩,带动20余名村民就业。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
河口镇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地域文化、历史遗存等资源,发掘文化根脉,锻造文化品牌,增强乡村发展文化竞争力。该镇建观光区、乡史馆等文旅项目,通过回收老物品、重温老故事、传扬老经典,推动乡村旅游与农耕文化深度融合,让旧乡村落焕发新活力。
推进村湾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引导居民主动拆除旱厕、无人居住的附属屋、院内养鸡场;统一规划门前屋后空地,按照“突出亮点,见缝插绿”改造思路,打造门前小花园;新建居民活动广场,明确村识村标,重点建设湾组公路、文化宣传栏,擦亮文化底色。
该镇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一村一品”工作思路,合理开发利用集体荒地、山林、水域等资源,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观光旅游、土特产等产业经济。依托桃花节、荷花节、龙舟会等举办农副产品展销会,兴建采摘园,拓展农业产业链,推动“吃、行、游、娱”等旅游要素全面提升,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凉山村动员村民开农家乐、办观花游水项目,打造一处处花果园,成片开发水果、蔬菜、五谷杂粮等种植基地,让游客感受山水风光,享受农家乐美味。该村围绕打造夏浴湖城郊型田园综合体目标,制定凉山村村庄规划,完成夏浴湖南畔垂钓中心、莲花径道路刷黑工程、莲花径两侧立面改造、村庄出入口建设、莲花径七组公厕、细游湾公厕等工程项目,举办“相邀夏浴湖 西塞看桃花”张志和桃花节,将凉山村打造成黄石城区的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