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海峰
秋日里,大冶湖上洒满金黄,清澈无垠的湖水无声地滋养着这片广袤土地,也孕育了一方勤劳、乐观、坚韧的人民。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走进太子镇樟铺村张程垴的50亩生态果园,一个个金黄饱满的果冻橙已进入成熟期,正挂满枝头,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果香。
18日,离正式开园还有些日子,游客就已络绎不绝,在园中观光采摘,体验农趣。
“这得益于我们家果子的品质高,果园环境好。”正在招呼游人的向福送笑容满面,今年果园产量翻了一番,让他和果园的另一位管理者——岳父陈敬奎吃到了“甜头”。
太子镇原不产果冻橙,陈敬奎和向福送岳婿二人也本不务农。皮薄多汁、香甜爽口的果冻橙,托起了两代“新农人”耕耘田野的金色梦想。
一方果园,藏着生态农业的密码
“我们果园是太子镇最早一批的返乡创业项目,也是现在太子镇周边为数不多成规模的果冻橙果园之一。”陈敬奎自豪地告诉我们。
果园里,游客如织,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雨水适中、阳光充足,陈敬奎岳婿俩经营的敬奎生态农场果园两千棵橙树进入盛果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游玩,果园成为一处新的乡村旅游打卡地。
游客李然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最近一个月正值采摘期,他隔三差五就带着朋友来游玩。
吸引他的不止是甜美的果冻橙,在这里,可以亲近自然,感受农趣。香橙压弯枝头,鸡屯鸟树下觅食,前塘野生鲫鱼不时探出水面溅起水花。此时,果树下的鸡鸣声,与煮饭时升起的缕缕炊烟相映成趣,李然和朋友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纷纷掏出手机,拍下眼前的田园惬意生活。
不止于在果园种鲜果,更要打造综合性生态农场,这是陈敬奎岳婿俩的经营理念。
“鸡屯鸟吃掉果园飞虫和杂草,排泄物就地转化为有机肥料,还能供池塘鲫鱼吃食。”站在山腰处,年近六旬的陈敬奎向我们讲起了自家果园的良性生态循环:山顶育林、山腰栽果、山脚养鱼种菜,构建了水、林、菜、草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系统。
陈敬奎说,良性生态循环有效恢复了生物多样性,改善了水质和土壤,野生鸟类多了起来,果树虫害及田野鼠害等显著减轻,原来贫瘠的山岗,经过七八年的打理,“摇身一变”为现在的生态果园。
小小柑橘,于岳婿两代人手中结果
一头是富庶的苏浙沪,一头是家乡的山间地头。
陈敬奎和向福送岳婿俩,于不同时间走出太子镇,分别辗转在杭州、上海和苏州等地求学工作,却又不约而同地,从外头返回了家乡。
“我学农业出身,一直为沿海的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觉得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向福送说,他凭借多年的经验,嗅出果冻橙大有市场前景。有着丰富的农资服务经验的向福送,体谅岳父多年在外打拼奔波的辛苦,经过商议和考察后,决定在家乡承接开垦果园。陈敬奎岳婿俩成了“新农人”。
一泓湖水、几重山峦。返乡创业之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扎实。
果冻橙树的打理过程中需要定植、松土、施肥、浇水、修剪、防冻防晒……从理论到实践,陈敬奎岳婿俩一样样摸索,不到一个月,就将杂草丛生、大片橙树伏地的果园修葺一新,半年后,又新补了一千多株果苗。
第一年里,入夏遇旱,太子镇樟铺村村委和市生态环境局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帮忙,争取来抗旱资金,无偿提供抗旱泵站,引来湖水解了果园之渴。入冬寒冻,一夜冻死了400棵果树,这让陈敬奎心疼不已,次日岳婿俩就合计搭起保温大棚。
秋风起,香橙飘香。一年后,看着果园里果树第一次挂果,陈敬奎岳婿俩打心底觉得辛苦的付出有了回报。
“滴灌、施肥都能选,需要浇哪就浇哪,原来几个小时的工作量,现在十分钟轻松搞定。”向福送向我们展示今年夏天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刘教授指导下,安装的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
产业兴农,走出“金黄”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行至海口湖畔,随处可见的是一座座新房和一片片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我们樟铺村,和陈敬奎岳婿俩相当规模的创业项目有近20个,创业规模达到200亩以上的有8家。”太子镇樟铺村党支部书记明祥鳌介绍。近年来,当地先后涌现了出一批光伏发电、水产养殖、稻虾种养殖、白茶、柑橘、油茶、金丝皇菊等产业项目,带动了近200户村民走上致富路,只陈敬奎岳婿的果园就带动了近20户村民增收。
向福送介绍,今年果冻橙产量能达到4万斤左右,三年内预计增产达10万斤,电商平台和周边商超主动找上门,鸡屯鸟等农副产品更是供不应求。一有时间,岳婿俩就到村委会和合作社的村民们交流“致富经”。
希望田野,涌动蓬勃生机。如今,像陈敬奎岳婿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甘愿放弃热闹的现代都市,回归乡野,书写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