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党建力量,今年“七一”建党日,排市镇举行“七一”大会
发展势头正劲的万家花卉基地
排市镇河北村万亩种植基地
风景迷人的滴水涯瀑布
一河流碧玉,两岸染黄金。油菜花开时节,排市镇鸟瞰
□ 本报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顾满
收割机在田间来回驰骋,白鹭从富河之畔展翅。18日,秋日阳光下,阳新县排市镇河北村一片丰收在望。
春看油菜花海,夏游后山瀑布,秋收万亩水稻,冬品山茶花开。春风夏雨秋月冬雪,一年四季,这个位于富河中游的小镇季季令人神往。
近年来,排市镇紧紧围绕阳新县“一个百强县、五个示范县”总目标,立足排市镇“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化兴镇、旅游活镇、交通富镇”战略不动摇,深入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武汉都市圈后花园。
农业托底 筑牢发展基石
排市镇是典型的农业大镇,全镇耕地面积5.7万余亩,近年来,排市镇多措并举,耕地质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耕地保护水平稳步提升。
排市镇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利用党员轮训教育、湾组夜话等活动广泛宣传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相关政策要求,提高群众耕地保护意识。
河北村种粮大户李尚仁说:“政府组织了很多培训会,让我们了解不少国家政策,让我们这些种粮人手里种着粮,心里有了底,科学种植再也不怕老天爷不赏饭吃了。”
坚持“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近年来,该镇通过土地入股、代种代管、创新托管模式等方式,整治撂荒地和流出图斑面积2800余亩,切实做到稳定耕地保有量。
排市镇镇长袁慎柏介绍,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镇里动员农户将闲置土地流转到村级合作社,推进耕地保护,促进土地连片发展,产生规模化效益,带动盘活村集体经济。同时,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多年来,该镇已打造河北长塘畈1.3万亩油稻、油麦轮作示范区。示范区坚持大户引领示范带动农企联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农业等形式盘活联农带农机制,平均每亩带动农户增收650元,整体带动种植大户李拥军、李尚义分别增收40余万元、30余万元,保障耕者有其田、田地有耕者,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不仅如此,该镇立足实际,坚持品牌强农,培育了“俏俏蔬、妃子笑、红美人、官科红、口口橙、油灿灿、桃花尖茶、西元五彩油面、吴大厨、谷堤绿魁”等农业产业品牌,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铸魂 汇聚精神力量
排市镇是历史人文荟萃之地。“嗟我五亩园,桑麦若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900多年前,北宋文豪苏轼在后垴山桃花尖喝下桃花茶后,留下了《后垴山桃花尖乞茶栽雪堂》的名篇。
排市也是闻名遐迩的红色热土,1932年5月,中共龙湖瑞中心县委在排市钟家祠堂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彭德怀、王平、黄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的足迹,历经风雨的钟家祠堂至今仍屹立在美丽的富河边。
2012年,位于排市镇后山的阚家塘古民居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阚家塘历经300余年,为清乾隆年间李姓人家修建的李家大院,形成了长近百米、宽约20米的上中下三层,三扇大门,36个天井,108间房的家族建筑群。
坐落于颜山之上的颜真观是鄂东南道教文化最大的道场,也是阳新道教的发祥地。“世人若间吾居处,胜似蓬菜小洞天”。颜山,历经朝代更迭,饱经风霜。如今的颜真观于1998年定为阳新道教重点保护的宫观。
历史承载着传统文明,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阳新采茶戏发源于排市后山,数百年来,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在这片土地繁衍着。
正是有这一代代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形成了独特的地方体系,并原汁原味地延续至今。排市历来被授以“采茶戏之乡”和“戏窝子”的美誉。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排市就有乡剧团43个,涌现了明平刚、明廷松、明瑞忠、钟道钦等一批著名的传承人。平日里,村头巷尾,田间地头,上至八十老汉,下至七岁孩童都能哼唱一二,传统采茶戏在排市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排市镇文化广播站站长王贤河说:“生命不息、传承不止,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解、去发扬,要让采茶戏多进村组,感受文化魅力。”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进入新时代,排市先后走出了钟学斌、汪祖能、汪涵苇、柯飘飘等19名清华北大学子,是阳新县考取清华大学人数最多的乡镇。这些学子精英虽身处外地,但无时不刻牵挂着家乡的发展。2023年5月,为吸引精英们关注家乡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排市镇举办《富川精英行·从排市开始》座谈会,学子们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畅谈发展蓝图。
“今后可以聚焦主要的旅游景点,集中力量打造爆品,我愿意为家乡的农文旅发展融资贡献自己的力量。”学子代表周明这样说。
排市镇还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礼堂、农家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