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媒体新闻

守底线 促振兴 强保障 阳新坚持“五个聚焦”增强“三农”动能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4-08-21 10:54

  满眼绿色、郁郁葱葱的龙港金竹尖生态茶园

  

  荆头山农场植保无人机防治水稻病虫害

  

  浮屠镇稻虾养殖,种植户展示优质龙虾。

  

  军垦“爱媛28”硕果累累

  

  鳙鱼丰产,渔民们冬日忙捕捞。

  

  8月20日,阳新县率洲管理区立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葡萄园大棚里,一串串果粒饱满、珠圆玉润的“阳光玫瑰”挂满枝头。来自武汉、黄石等地的游客在果园里边采摘边拍抖音,现场一片欢乐。

  春日的富川大地,和煦的春风吹过茂密的茶园,成片的茶树就像绿色的海洋;夏天,富河畔、幕阜山下瓜果飘香;秋天,荆头山蜜橘笑盈盈挂满枝头;冬日,鱼肥湖蒿香……

  人口百万余众的阳新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称,是中国著名的苎麻之乡,也是湖北省林业和水产大县,更被评为中国油茶之乡。无论何时,你若来到阳新,一定会被这个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传统农业大县所吸引。

  近年来,阳新县牢固树立“强县必须强农业”理念,坚持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坚持粮食安全根基等五个“聚焦”,推进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条一体化发展,农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聚焦粮食安全根基

  守底线、保供给、保安全,围绕“一条鱼、一片叶、一只屯鸟、一篮果、一壶油”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和“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发展要求,阳新农业取得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趋势。

  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持续整治撂荒地。据介绍,阳新县累计改造高标准农田65万亩,耕地流出整改2.87万亩,其中2600亩坑塘变良田。与此同时,阳新大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种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2.72万亩、总产量29.72万吨,同比增长分别为2.57%、3.27%。

  持续推进流域综合治理。阳新县坚持把守牢流域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编制全县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先后投资20.65亿元建设富水下游(阳新段)防洪治理二期、富池口泵站更新改造、富池二站新建等六大补短板工程,实施中型灌区改造工程2个,新建“五小”农田水利工程61处,确保农业生产有水可调、应调尽调。

  聚焦提升农业附加值

  近年来,阳新坚持“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品牌营销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产业化发展。

  找准农业方向。阳新立足本地特色农产品,聚力“一篮果、一条鱼、一只屯鸟、一壶油、一片叶”“五个一”特色产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设置产业基金3000万元,构建全链条化产业集群。

  近两年,全县发展特色种养殖108.67万亩。其中,水果产业种植面积达16.4万亩,年产量达10.2万吨,产值10.9亿元;茶产业种植面积达6.49万亩,产量0.122万吨,产值3.96亿元;水产养殖面积达46.74万亩,产量15.62万吨,产值45.5亿元;油茶面积达33.3万亩,年产油6426吨(茶籽2.57万吨)、年产值9.03亿元;油菜面积达33.11万亩,产量5.21万吨,产值4.28亿元;屯鸟产业存笼总量50.5万羽,存笼种屯鸟1.6万羽,切实形成“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发展局面。

  精准政策资金支持。该县坚持扶强扶大,引导政策资金、社会资本精准投向主导产业、壮大龙头,累计整合各类资金4.49亿元,实施重点农业产业建设项目348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6家,形成了龙头带动、主导产业成链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进设施农业。该县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推动农业强县建设的有力抓手,加快寿光模式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发展设施蔬菜、设施水果、设施水稻等设施农业面积3.47万亩。

  积极推广应用农机化技术,加强北斗农机智能终端应用,新安装北斗农机智慧终端760台套,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2.7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77.1%,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荣获国家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坚持项目引领。阳新坚持种养、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模式,出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七条”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安兴食品、祥云食品等一批企业落户阳新。2023年,新增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7家,农产品加工值45.39亿元,同比去年增长8.9%。

  聚焦名特优农业品牌打造

  坚持品牌兴农,加大品牌整合、营销、服务力度,成功培育“阳新湖蒿”“阳新屯鸟”“阳新柑橘”等国家级地理标志品牌10个、绿色食品认证27个。

  标准建起来。阳新县坚持以标准提质量、促规模,建立稻虾综合种养、爱媛28、阳新屯鸟等种养殖标准10个,创建精品果园、生态茶园4000亩,新建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27个。通过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信息平台,阳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16%,已通过“省级食品安全县”验收。

  产品“走出去”。阳新着力扩大本地农产品美誉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博会、展销会等展销活动。今年共组织企业参加展销活动8次,100多个农特产品参展,5个产品获奖,其中“虾旗稻”牌虾稻米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富川红”“阳新芽茶”分别获湖北省农博会及武汉茶博会金奖。

  该县坚持开辟新通道、新渠道,建成茶产业交易中心、区域公用品牌直营店15家,“网湖鳙鱼”“阳新柑橘”进驻盒马鲜生,打造“山水湖乡情”本地农产品网销品牌,农产品网络销售额9500万元以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阳新湖蒿销量占据华中地区7成以上市场份额。

  服务“送上门”。该县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选派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特派员116名,全覆盖建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提供点对点技术帮扶指导和“保姆式”服务。

  与此同时,阳新大力推广农业“四代服务”(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发展社会化服务专业合作社256个,全县服务面积172.8万亩。同时,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农村寄递物流实现全覆盖,冷链物流园基本建成,形成种养殖在本地、加工在园区、销售在全球的发展格局。

  聚焦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一直以来,阳新县坚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做强园区龙头。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载体作用,该县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物流冷链园等专业园区,助推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目前,国家农科园通过省级绩效评估,在全国农业园区评比中位列第11位。

  组建协会龙头。坚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引导成立油茶、阳新屯鸟、柑橘、茶叶、蔬菜等行业协会组织6个。以协会为纽带,搭建市场营销、合作交流等平台,引导企业抱团取暖,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平台公司龙头作用。做大做强县农发公司,创新更多融资模式,积极开拓业务板块。农发公司目前信用评级正在申报2A。发挥县农发公司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跟进投资35亿元,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二期、茶产业融合发展等新建、续建项目24个。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阳新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优化政策扶持,强化指导服务,加强示范引领,全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118人次、高素质农民798人次,新建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19个,培育县级以上专业合作社222家、家庭农场165家。

  聚焦产业融合发展

  阳新县坚持以节促销、以销促产,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在农旅融合上,阳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构建“基地+景点+产业”的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变农区为景区、农地为游园、农房为客房。全县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家、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11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休闲园区6个,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4亿元。

  该县坚持以节兴产业、促消费、稳发展,聚焦名特优农产品,全年举办屯鸟汤节、茶艺节、柑橘节等各类文旅节会16场,超过200个农产品参加展销活动,现场带动农产品销售600万元。

  在联农带农上,阳新县以重点农业产业链为依托,建立“企业+合作社+农特产品+农户”的联农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方式,全县联农带农比例达到95%,带动农户7.3万余户,人均增收4000元。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