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媒体新闻

洋港镇:因地制宜谋发展 脚踏实地勇争先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24-10-12 09:09

  月山上的茶叶基地生机勃勃 

  百洞峡内游人如织

  昔日的煤炭小镇如今已走上了绿色转型路

  朝阳河畔、月山之巅,金秋时节的阳新县洋港镇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味道。金黄稻谷千层浪,累累瓜果十里香,一块块稻田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一层层远山披上了火红的秋装。

  在洋港镇沙地村,趁着晴好天气,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忙着晒折子粉。“开农家乐、卖土特产,村里能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了,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洋港镇洞下村村民陈文华笑容满面。

  近年来,洋港镇紧紧围绕阳新县委、县政府“五个一”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能。

  壮大优势产业

  洋港镇油茶种植历史悠久,全镇共有油茶2万余亩,高标准油茶基地7000余亩。

  为进一步提高油茶产业规模化水平,今年,洋港镇与阳新县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胡桥村、上畈村等地新建2000余亩高标准油茶基地。“原来的茅草山,未来就是我们村的‘绿色银行’。”胡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前强笑着说。

  洋港镇依托自身生态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省资本投资500余万元在该镇燕窠村新建2000余亩高标准油茶基地。“目前我们基地已进入盛果期,光靠卖油茶果就可以收入几十万元,后续我们将联合其他企业深入打造茶油品牌提高资产收益。”基地负责人王能人说。

  洋港镇山多海拔高,良好的自然环境让洋港镇成为中药材种植的沃土。今年洋港镇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600余亩,其中有黄精、射干、玉竹等多个品种。

  “现在的中药材市场非常火爆,后期我们还考虑流转更多的山地来种植中药材。”洋港村种植大户陈迪明信心满满地说。

  折子粉是洋港镇特色产业。近年来,经过洋港镇和沙地村多方努力,整合现有资源,折子粉产业改变了过去粗放分散的经营模式,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标准车间”,沙地村折子粉已经初步形成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雏形。

  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是洋港镇迈向农业强镇的第一步,洋港镇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产业,不断夯实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强大物质基础。

  补齐链条短板

  洋港镇始终把做强农业产业链工作放在农业产业发展的首位,通过招商引资和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强化产品深加工能力,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

  在洋港镇泉口村,新建的油料精加工设备正在高标准油茶生产车间有条不紊地运行着,高品质茶油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原来土方法榨油销路不太好,现在有了这个高科技设备,我们的茶油就能卖到大城市去了。”油茶种植大户陈雄飞笑着说。

  在洋港镇下畈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下畈村喜容养鸡厂的蛋鸡养殖基地全自动化养殖设备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养鸡厂负责人刘喜容介绍:“许多环节都可以机器自动完成,跟之前旧的生产线比,效率和效益有了大幅提升。”

  在洋港镇下磨村,新建的恒温育菌车间已经投入生产,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已完成。下磨村同旺花菇合作社负责人柯昌银介绍,菌棒再也不用到江西去购买,合作社已经具备从培育到销售全链条一体化发展的能力。

  在洋港镇高标准农田里,秸秆打捆车异常繁忙,“吃十秒钟就能吐出一捆草”。“用秸秆打捆车‘捡稻草’,一天能收稻草几十吨,可以节省大量人力,还能为牛提供优质草料。”负责人陈迪明擦着汗说道。

  产业链延伸了,价值链提升了,洋港镇坚持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科技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显成效。

  打造“金字招牌”

  熟悉的人知道,稻米要经过发酵、磨浆、压干、蒸煮、压制、晾晒六大工序,才能做出地道沙地折子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深受鄂东南地区群众喜爱。

  可是如何将这一美食端上更多人家的餐桌呢?

  “阳新折粉看洋港,洋港折粉看沙地”。沙地村是折子粉的原产地,沙地村折子粉已成为湖北省“一村一品”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目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地村折子粉统一贴上“沙地折粉”标签售卖,借助品牌的“金效应”让美味的土特产变“土”为“金”,村民奔向小康,村集体致富增收再上新台阶。

  “沙地村年产折子粉十万多袋,带动务工人员200多人,年产值近千万元。”沙地村党支部书记柯昌水自豪地说。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绿叶富一方。洋港镇华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种植茶叶面积近千亩,年产红茶近万斤,是远近闻名的茶叶翘楚。该公司产品“富川红·月山红”荣获湖北省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红茶组“金奖”。

  月山红茶叶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中脱颖而出?核心产区、优质品种、独特工艺既是基本功,更是“金钥匙”。

  绿色有机无污染是种植茶叶的根本。春日时分,站在月山之巅远眺,绿色的海洋映入眼帘,这里是洋港镇月山红茶叶的核心产区,高海拔山区和独特的土壤基质是这一片“金叶子”的核心。

  好的茶叶离不开好的制茶技艺。茶厂负责人陈绪礼笑着说,他花重金请来制茶能手,从关注产量销量到关注品质品牌,合作社在品牌创建过程中完成了蝶变。

  加快农旅融合

  在洋港镇洞下村,今年百洞峡景区的首个“五一”单日游客量就突破1.2万人次。跨越山海、奔赴热爱,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纷纷驻足合影,奇特的地下景观给游客们带来别样风情,同时给当地带来无限商机。

  从原来的煤矿主产区,到现在的旅游“新宠”,洋港镇脚踏实地,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梦幻奇特的百洞峡风景区迅速在武汉周边火爆“出圈”。随着旅游的不断升温,洋港镇洞下村也乘上了这趟“特快”列车,从原来宁静质朴的小村落,变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

  安静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都在抢抓机遇,一栋栋特色民宿、一户户农家乐拔地而起。

  借着旅游产业这股“东风”,洋港的农业产业迎来了“又一春”。洋港镇农特产品销售馆建设现场一片火热。“我们洋港的特色农产品很多,有老谷烧白酒、折子粉、月山红茶、熏土猪肉。现在来洋港的人多了,我建这个销售馆非常是时候。”负责人余强笑着说。

  乡村旅游离不开乡村美食,而游客们更关注的是当地特色美食。“我们家的红烧芋头圆、牛肉折子粉和清炖土屯鸟汤是游客们最喜欢点的几道菜,有时候芋头圆根本不够卖,要到其他村里收。”附近农家乐的负责人陈玉娥说道。

  眼下,洋港镇还在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模式,谋划以两“茶”文化为方向。以万亩油茶为平台,开展油茶花海文化节和打造油茶基地露营活动;以月山红茶叶核心生产区月山林场为依托,打造“茶山怪石”旅游风景点和全流程茶文化体验中心。

  以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洋港镇不断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农旅产业发展优势。

  未来,洋港镇将持续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充分借助科技力量,完善产业生产标准,提升企业深加工能力,深入挖掘特色产业潜力,打造一批知名产品,形成一批优势产业,为鄂赣边陲小镇乡村全面振兴掀开新的一页。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