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黄石市紧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粮食产量增速持续稳居全省前列。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9.94万亩,增长0.53%;总产55.11万吨,增长0.46%;两项增幅均位居全省第5、市州第3,连续两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一、精研育秧良法,夯实粮食丰收根基
从生产环节强化科学种粮,筛选丰产优质品种、推行机械插秧、推广合理增密增穗技术等水稻产能提升主要技术。持续推进“看禾选种”,集中展示22个水稻品种,为农民选种提供精准参考。大力推广早稻集中育秧及机插技术,新建(改扩建)7个育秧工厂,为秧苗营造“定制化”生长环境,保障壮秧培育与机械插秧,挖掘品种产量潜力。充分利用合理密植增穗技术,将早稻秧盘规格由9寸调为7寸,调整后每亩增加基本苗4000蔸,同比增加19.29%。2024年,我市粮食生产克服了低温冻害、洪涝灾害及高温热害等不利气候影响,单产水平保持稳定,达424.08公斤/亩;总产近六年首次超过55万吨,达55.11万吨,同比增长0.4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16个百分点。
二、卫星遥感巡田,守护粮食种植资源
借助农事直通APP精准定位与分析,精准识别并高效整治759个撂荒耕地图斑,新增复耕面积5464.14亩。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14万亩。稳步推进省级“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阳新县三溪镇柏树村自改经验受省厅肯定。大力推广多项耕地土壤改良措施,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5%,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5%,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藏粮于地”实施效果明显,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29.94万亩,同比增长0.53%,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20个百分点。其中,夏粮面积面积16.17万亩,同比增长3.34%,增幅位列全省第3;早稻面积3.68万亩,同比增长1.25%,增幅位列全省第4。
三、智能农机赋能,助推粮食增产提效
农机智能化发展迅速,北斗导航农机精准作业,2024年新安装北斗智能终端309台,累计达1461台,荆头山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投入运行;全市登记在册植保无人机481台,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57.11%、统防统治覆盖率46.8%。农机报废更新补贴政策落地有声,全市补贴购置机具1225台(套)、报废319台(套),受益农户876位,农机总动力达13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78%。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培育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76家,全年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达113.66万亩次,为粮食增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打造示范样板,激发粮食生产潜能
充分挖掘粮油单产潜力,提升粮油种植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全市共创建优质水稻示范基地54个,其中包括2个万亩示范区和12个千亩示范片,集中展示集中育秧、机械插秧、增密增穗、侧深施肥等前沿科技与先进技术,主动开展“一喷多促”作业和防灾减灾示范,成为周边农户学习的典范。组织开展黄石市2024年水稻单产提升暨防灾减灾技术培训、“百名农业专家人才兴百村”活动,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送抵基层。实施“十佳种粮大户资助项目”和“头雁项目”,着力培育种粮大户和高素质农民成为产业“领头雁”,从整体上提升了全市的种植水平,为粮食生产注入新活力,推动了行业发展。
五、拓展订单农业,增添粮食产业动力
积极争取中央“稻-油轮作”、部级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等一系列项目资金2369万元,落实耕地地力补贴1.06亿元,推动粮食产业基地与加工配套提档升级。2024年新认定涉粮龙头企业省级1家、市级4家,市级以上达30家,自主发展订单生产,紧密连接企业与农户,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33.5万亩,构建起互利共赢的产业格局。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以湖北超丰米业、祥云粮油、楚民发米业为代表,助力稻米企业实现从普通稻到优质稻的转型。大冶市入选“江汉大米”品牌行列,进一步拓宽了市场,提升了产业效益与竞争力,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