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五城”战略,抢抓国家加大农业投入新机遇,对标惠农资金投向,切实抓好重大农业项目谋划实施,大力培植乡村振兴新动能,推动黄石农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黄石市乡村振兴“双十工程”“双百产业”和“亿元项目”建设计划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以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探索农村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完善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产业链,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
(二)工作目标。按照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高标准建设,立足地方特色,强化政策引导,谋划一批大项目、发展一批大产业、培育一批大龙头,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我市2019年开始全力谋划“双十工程”(10个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程和10个三产融合示范乡镇工程)、“双百产业”(百万亩“双水双绿”产业创建项目和百万亩果茶产业创建项目)、“亿元项目”(亿元综合加工服务项目)。
二、重点项目
(一)“双十工程”项目
1、十个市级田园综合体项目
(1)建设内容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重点抓好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运行体系等六大支撑体系建设。
夯实基础,完善生产体系发展条件。要按照适度超前、综合配套、集约利用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特色,打造涉农产业体系发展平台。立足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历史文化、产业集聚等比较优势,围绕田园资源和农业特色,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培育形成1-2个区域农业知名品牌,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创业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体系发展新动能。积极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增加农业效益。
绿色发展,构建乡村生态体系屏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功能,补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通过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和公共服务平台,聚集市场、资本、信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城乡产业链双向延伸对接,推动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形成合力,健全优化运行体系建设。妥善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农民三者关系,确定合理的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形成健康发展的合力。
(2)立项条件
功能定位准确。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
基础条件较优。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发展思路清晰,龙头企业带动力强,规模经营显著。
生态环境友好。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政策措施有力。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
投融资机制明确。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
带动作用显著。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运行管理顺畅。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不予受理的情况。未突出以农为本,项目布局和业态发展上与农业未能有机融合,以非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违反国家土地管理使用相关法律法规,违规进行房地产开发和私人庄园会所建设;乡、村举债搞建设;存在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等情况。
2、十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镇项目
(1)建设内容
产业兴村强镇示范行动要集中围绕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强镇要突出以下建设内容:
培育乡土经济、乡村产业。立足乡镇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做大做强1-2个特色主导产业,全面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优质化的绿色高效生产基地。
规范壮大产业生产经营市场主体。扶持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联农带农能力强的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发展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生产性服务组织,打造一批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创新农民利益联结共享机制。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创新,完善产业发展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民特别是广大小农户参与发展乡土经济、乡村产业的积极性,构建联结紧密、利益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2)立项条件
申报农业产业强镇应达到以下条件: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原则上农业产业强镇主导产业产值达到4亿元。已形成一定规模,产业链相对完整,镇域内有地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标识。
地方政策支持有力。县级、镇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有开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行动的积极意愿。在用地保障、财政扶持、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科技支撑等方面已出台相关政策。
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已编制镇域总体规划,发展功能定位清晰。镇域面积、人口规模适当,区位优势明显。
体制机制创新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有序推进,集体家底基本摸清摸准。
(二)“双百产业”项目
1、建设内容
充分挖掘我市自然资源,发展百万亩“双水双绿”种养基地和百万亩果茶种植基地。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茶叶、稻虾、黄桃黄柑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力争“双水双绿”产业和特色生态果茶种植面积均达100万亩。
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服务。推进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区域特色农业品牌培育,打造一批“国内知名、市场畅销”的区域公用品牌和一批“省内知名、区域畅销”的地方特色品牌。
2、立项条件
申报“双百产业”项目功能定位准确,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以镇为单位,“双水双绿”、茶叶、黄桃黄柑产业等果茶产业新增面积5000亩以上。申报面积要求实事求是,实现项目共建共享,与贫困户构建了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精准脱贫。
(三)亿元综合加工服务项目
1、建设内容
推进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批仓储、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发展农产品清理、保鲜、烘干、分级、包装、副产物循环利用等初加工处理,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持续推进涉农电商发展。
2、立项条件
科学管理水平高。依法登记注册,组织机构健全,制度机制完善,成员职责明确,诚信经营,规范管理。
生产加工规模大。从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包括产后净化、分等分级、烘干、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物流运输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产品市场销售好。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合格率、检验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有注册商标和自主品牌,以及稳定的营销渠道。近3年农产品生产加工总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不断增长。
社会服务功能全。具有一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开发推广能力。能为农户提供品种、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社会反响好,致富带头作用强。
三、申报程序
(一)自愿申报。以乡镇人民政府作为申报主体,当地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实施主体,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当地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自愿申报。
(二)县级推荐。由各县(市、区)农业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签署初审意见,以正式文件报送至市农业局。
(三)评审审查。对申报“双十工程”项目的单位,市农业局采取电视直播或其他方式,进行公开遴选,择优选择;对申报“双百产业”和“亿元项目”的单位按规范程序,组织专家评审。待项目名单确定后上报市政府审批,最后以文件形式公布项目名单。
四、结果运用
对公开遴选上的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三产融合产业兴村强镇项目和专家评审的“双百产业”和“亿元项目”,整合农业产业化、“菜篮子”建设等惠农强农资金,按照项目创建绩效,给予支持,以奖代补,并优先向上推荐申报国家、省市有关项目资金。年终验收中发现虚报的情况,一律取消资格,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发生,推动乡村振兴。
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请于11月30日前反馈至市农业局。
联系电话:市农业局6226119
传真:6223331
电子邮箱:hs6226119@163.com
黄石市农业局
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