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树下养屯鸟
保种基地
扫码看视频
四月,在阳新县排市镇后坑村,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农家小院时,60岁的王贤熊提着一篮玉米走向后院。一群羽毛黑白相间、红嘴红掌的“怪鸟”立刻围了上来,发出“嘎嘎”的欢快叫声。
“这叫屯鸟,我们祖祖辈辈都养呢。”王贤熊笑着说,“以前就是自家吃,谁能想到现在能靠它挣大钱!”
这只在阳新农家院里存在了300多年的“土鸟”,如今正经历着一场华丽蜕变。2024年,阳新屯鸟产业年产值突破5亿元,带动上千农户增收。一只小小的屯鸟,如何从农家餐桌“飞”向全国市场?
百年珍禽的沉浮:从濒危到复兴
翻开泛黄的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兴国州志》,“畜之属”条目中清晰记载着这种“形似鸭而大,红冠赤掌”的禽类。在当地老农口中,屯鸟被称为“药禽”,其汤有“滋阴补气”之效,是产妇调养的必备食材。因其独特的“药效”,当地农户几乎家家饲养,但规模普遍较小,仅维持在“一家养十来只”的传统模式。
“阳新屯鸟之所以被称为‘药禽’,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阳新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服务中心副主任潘际云介绍,阳新县历史悠久,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脉北麓,资源丰富,环境优越,中小湖泊较多,素有“百湖之县”“鱼米之乡”之美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其生产螺蛳、泥鳅、小鱼小虾等动物性饲料,阳新屯鸟以此为食,经过几百年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形成了阳新鸟这一独特的品种。”
“过去,屯鸟只是农户自家滋补的食材,没有形成产业。”潘际云回忆,由于缺乏系统保护和科学选育,鸟一度面临品种退化、养殖效益低下的困境。
一场抢救性保护行动出现在1992年。当时湖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在资源普查中发现,这种具有42个血统家系的地方品种,存栏不足万羽,部分血统面临断绝。“这个发现让阳新政府坐不住了。屯鸟的肉质紧实,炖汤尤其鲜美,是当地传承了300多年的美味。如果这个品种消失,不仅是一方美食的损失,更是地方遗传资源的重大流失。”潘际云介绍,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惊动了当地政府,阳新屯鸟从此被列入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但真正的突破,是在2023年——阳新县将屯鸟列为乡村振兴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科技赋能:
从“土法养殖”到现代化保种
2023年春,阳新县三溪镇的一片荒山坡上机器轰鸣。投资2700万元的阳新屯鸟保种繁育基地破土动工,这个被称作“屯鸟诺亚方舟”的项目,承载着拯救基因多样性的使命。
日前,记者走进该基地,智能化养殖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去年6月投产,当年就出栏了30万多羽屯鸟苗。”该基地负责人董健骄傲地说。
“这里的环境监测系统能自动调节温湿度,精准控制饲料配比,比传统养殖节省10%的成本。”董健介绍,二期车间正在扩建产能,预计5月份建成投产使用,“今年我们要孵化优质屯鸟苗100万羽”。
基地里,42个核心家系的屯鸟悠然自得,它们不仅是种源保障,更是阳新屯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因库”。董健介绍,从保种场走出来的“幼年屯鸟”,还要在阳新县52家规模养殖场成长10个月左右。这期间,保种场还会持续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帮助养殖户转型成“产业工人”。
“过去农户自己孵化,存活率低,品种也容易退化。”董健介绍,现在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确保品质稳定。
“公司+农户”模式:
让传统养殖户变身产业工人
在阳新县王英镇车前村,郭丽方的100余亩葡萄园里,一群屯鸟正悠闲地啄食着掉落的葡萄。
去年,郭丽方经历了人生最大的转折,一场天灾差不多毁了她的葡萄大棚。绝望之际,县里推广的“林禽共生”模式让她重燃希望。“去年葡萄受灾,要不是改养屯鸟,损失可就大了!”郭丽方介绍。2024年,她的基地养殖了2万羽屯鸟,年收入近30万元,纯利润超过5万元。“比种葡萄还稳当!”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订单系统。
如今郭丽方的葡萄架下,一只只屯鸟组成“除草大队”,形成奇特的生态循环:葡萄掉落喂屯鸟—屯鸟粪还田肥葡萄—每亩综合收益提升70%。“一亩大棚可产3000斤葡萄,收入在3万元左右,一只屯鸟的纯利润在10至20元,一亩大棚可养殖2000只屯鸟,按最低价格算,一亩大棚可以增收2万元。”郭丽方扳着手指算起增收账,“我还没加进屯鸟蛋的利润!”
她的成功得益于阳新县推广的“六统一”模式,即“统一孵化、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技术”。这一模式让农户告别了“养得好却卖不掉”的困境。
“像郭丽方这样‘林禽共生’模式种养植户,阳新有5家,今年计划增加15家。”潘际云介绍,去年通过“六统一”的模式,阳新屯鸟年产值达5个多亿。
出台“屯鸟八条”让阳新屯鸟飞得更远
过去,阳新屯鸟主要以活禽形式销售,利润空间有限。如今,当地政府推动精深加工,打破单一活禽销售模式,让屯鸟价值翻倍增长。
在军垦科技园区一间5000平方米的屯鸟加工车间,冷鲜分割肉、预制菜、高汤罐头等20多种产品正源源不断下线。
“一罐屯鸟汤的售价是活禽的3倍,日产量可达200万罐,年产值可达2.3亿元。”车间负责人介绍,这些屯鸟罐头采用现代工艺,既保留了传统风味,又延长了保质期。
更让人惊喜的是,曾经被当作废料的羽毛,现在也变废为宝。“政府计划建设羽毛加工厂,将废弃羽毛制成高端羽绒制品,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实现‘从喙到爪’零浪费。”该负责人介绍。
为加快产业发展,我市专门出台“屯鸟八条”政策,即做强“阳新屯鸟”品牌。明确“阳新屯鸟”为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推进商标注册,提升品牌形象包装设计;扩大“阳新屯鸟”市场影响。市级层面定期举办阳新屯鸟产业推介活动;推动苗种规模化繁育。支持阳新县联合华农、省农科院等科研所开展阳新屯鸟品种选育,建设种质资源库;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聚焦“汤汁清澈、本味醇正、瘦而不柴”的成菜特点,支持阳新屯鸟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支持研发和推广阳新屯鸟加工设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阳新屯鸟精深加工能力;创新全产业链模式。推动阳新屯鸟产业农文旅融合,鼓励建设阳新屯鸟餐饮店,国内大中城市开展授权、连锁,开展电商直播等数字化营销;推进科研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发布阳新屯鸟养殖技术规范;强化要素保障,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阳新屯鸟产业发展。“从品牌建设、科研支持到市场推广,全方位推动屯鸟产业升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屯鸟八条”扶持政策的落地,这个产业正在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我们要让这只小屯鸟,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凤凰’。”
从濒危保种到产值破亿,从农家院落走向全国市场,阳新屯鸟的“逆袭”之路,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这只承载着百年农耕记忆的珍禽,如今正以产业化的“翅膀”,托起农民的致富梦,飞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