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新闻动态 > 政务动态

寻找小镇创业家㉜丨让小村变网红打卡点 “95后”理工男回乡“种风景”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5-05-16 16:12

一个新型中青年创业群体正在荆楚大地县域悄然崛起。他们通常有在大都市甚至海外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历,走南闯北,视野开阔;他们敢于创新,善于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带动特色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就业、致富。

他们是“小镇创业家”。自2024年12月5日起,本报设立“寻找小镇创业家”栏目,联合全省100多家县(市、区)融媒体中心,共同追寻他们的创新、创业、创富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富春 彭磊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卫学平 姚文婷 陈婷

“为了梦想,我可以去改变。”五一小长假,湖北三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一飞正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网络短视频。面对镜头,这位95后小伙很是紧张。

2020年起,程一飞的人生发生改变。他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湖北大冶还地桥镇南石村。在这里,他的梦想逐渐清晰,家乡成了“诗和远方”。

  

湖北三华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程一飞正在拍摄短视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薛婷 通讯员 周巍 张成 摄)  

放弃城市工作机会  理工男回乡当创客  

2020年6月,当西北民族大学毕业典礼落下帷幕,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程一飞作出决定:回家乡。

彼时的他,已经在国内一家知名药企长期实习并收到用人单位发出的橄榄枝,而他的父亲程君华正在把大片荒地改造成三华生态园。电话那头,父亲沉默了好几秒钟后说:“你先回来吧。”

程一飞对家乡的印象并不深。他从小便住在大冶城区,一年回老家的天数屈指可数。到大城市去,在现代化实验室里做研究,一度是他梦想。

为何突然要回来?原来,新冠疫情的封城隔离期间,父子俩在南石村一住就是三个月。那时,生态园里1000亩果树基地到了剪枝、通渠的时候,可工人们全部隔离在家。无奈之下,父子俩求助村干部。

第二天一早,村干部带领村民们上门援助。父亲程君华也没闲着,他跳进水渠清理短枝、垃圾,身上的泥水混合着汗水。

“我希望用我学到的生物技术知识,帮助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从那时起,程一飞在心中埋下回乡的想法。

两代人思想碰撞  父子策划“网红景点”  

程君华是名退役军人,10年前,他一边在城里经商一边返乡创业,在南石村建设集生态种养、休闲旅游、康养文化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虽然选择同样的创业路,父子间思想的碰撞却并不少。

“各位冶友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们的紫藤花长廊,全长1280米,涉及4大色系16个品种,欢迎大家前来欣赏!”程君华对着镜头比出招牌手势,程一飞则实时调整着曝光参数,优化视频画面。今年4月中旬,生态园紫藤花盛开。在父子俩一手策划下,这处紫藤花赏花点一夜成为网红打卡点。

围绕这场营销,父亲坚持“稳扎稳打”,儿子主张“数据驱动”,“70后”的程君华和“95后”的程一飞没少争辩。程一飞说,父亲更偏向传统种植养殖销售模式,而自己更看重把“看得见的信任”种进消费者心里。

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可临近开拍,性格相对内敛的程一飞面对镜头不由紧张起来,反而是父亲马上进入状态,口若悬河。

  

视频发出后,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父子俩趁着热度,策划紫藤花文化季,抢到了一波流量红利。

“以前我觉得把地种好就行,现在儿子告诉我,得让城里人看得见好在哪里。”程君华说,今年,他们将举办钓甲鱼大赛、桑葚采摘节等系列活动,线上天天有爆料,线下月月有活动。

村庄变景区  村民户户换新景观房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家乡有感情。但是想到一飞学了这么多年,我其实并不想看到他只是当农民。”在与记者的交流中,程君华道出心声。

5年间,程一飞用行动打消了父亲的担忧。

跟着程一飞,记者来到南石村村口的一口塘前,塘前是村庄,塘后是三华生态园——这里是他父亲10年前创业的出发地。如今,村湾里新的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正酣,乡村餐馆也开起来,一条刷黑的柏油路直通生态园……

“村子在西部板块,种养殖基地在东片,我们按景区标准一体化打造。”程一飞说。

决定回乡创业时,程一飞就梦想把生态园打造成景区。期间,他查阅过一些外地改造资料,发现一些乡村文旅项目兴起的背后往往伴随拆迁改造,意味着一部分当地人可能就此背井离乡,“我们的根在这里,一个老乡都不能走。”

父子俩一拍即合,把乡村和生态园合二为一。

3680亩流转土地、225名合作社社员、300多户农户,如何实现全流程“技术接口”?针对农户“不敢种”“不会卖”的痛点,程一飞提出“六统一”联农机制,即土地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分配、统一售后。有老乡担心拿不到租金,土地变了样。程一飞给出解决方案:规范合同、村集体公证,再加上一句朴实的承诺“如果有乡亲想退出,我们会无偿把他的田地恢复到原来的样貌”。

程君华给儿子做后盾,拿出上千万元为村里修路、植绿、配套建设旅游设施。

50多岁的村民张咏梅把自家6亩撂荒地流转,索性在园区务工,一个月增收几千元。她的家四周绿荫环绕,不远处就是紫藤花亭、露营帐篷烧烤区等旅游景点,“如果不是一直在这里住,我怕是分不清哪里是村,哪里是园。”

今年,大冶市发布多条旅游线路,三华生态园接连被列入春季赏花游、五一精品旅游路线。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