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石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黄发〔2020〕1号),要求瞄准武汉大市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总的来看,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潜能和优势还没有充分挖掘,我们必须科学研判产业形势,统一思想,精准发力,加快打造“农业+旅游”融合发展升级版,跑出乡村旅游加速度,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市民乐。
2018年,市农业农村部门针对我市休闲农业精品不多、品牌不响、发展无序的实际,依托市农业产业协会,组建农旅产业联盟。两年来,联盟发挥牵头引领作用,按照“对接大武汉,发展乡村游”的思路,坚持政府引导、联盟推动、市场拉动、农民主动、社会联动,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成为黄石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新亮点。据统计,目前全市休闲农业经营户747家,其中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单位、8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市休闲农业快速增长势头形成。
对黄石而言,打造全域乡村旅游的条件已经成熟,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一是发展基础好。黄石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多彩的田园风光、绿色的农业产品,具有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同时,大冶是全国百强县,民间资本雄厚,阳新是全国有名的打工大县,乡贤老板发展休闲农业热情高涨。同时,一大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声名远播,是我市乡村旅游的靓丽名片。二是市场需求旺。武汉等周边城市人口超过2千万,乡村旅游消费市场庞大。三是政策支持大。我市拥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两个国字号招牌,项目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四是经济效益高。休闲农业产业比较效益高,既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增加收入,又吸引市民下乡,聚集人气。据调查,近几年种植1亩中稻普通农户毛收益为1125元/亩,而沼山村狗血桃采摘毛收入1.6万元/亩,同时带动赏花、休闲等产业,年旅游收入达到1.4亿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新产业新业态,对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是促进产业兴旺有“市值”。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可以发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夯实一产的基础,推动二产两头连,促进三产走高端,让乡村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二是促进生态宜居有“颜值”。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金钥匙”,可以让乡村的景观靓起来。三是促进乡风文明有“气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利于结合当地文化风俗,将其激活、保护、传承和弘扬。四是促进生活富裕有“品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能够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容量,让农业“有干头、有赚头、有奔头、有念头”。
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力将黄石打造成武汉后花园和国家知名农业休闲基地,应做好如下工作:
着眼大产业,科学谋划布局。注重因地制宜与多规合一,按照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要求,着力构建“三纵一横”乡村旅游区域布局,加强与“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衔接,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优势、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加快发展特色各异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向优势区域聚集。沿黄石至武汉快速路、黄咸高速和大广高速等公路线,打造若干个现代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规模效应。
谋求大发展,打造精品品牌。围绕“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月一主题、一镇一品牌”要求,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在面上,积极创建全域休闲旅游示范市;在点上,积极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特色小镇;在线上,发展农产品采摘游、花卉观赏游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使一次游招回多次游、一日游延伸多日游。
优化大环境,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引“外资”,夯实项目支撑。创新招商方式方法,重点引进休闲度假、健康养生、主题游乐、医养结合等新兴业态项目。二是抓“内资”,撬动民间资本。鼓励各类民间资本以投资、控股、参股、并购、重组、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三是强配套,提升服务水平。开展人员培训,加强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打通镇村到景点最后一公里,做到“花开到哪儿,旅游公路就建到哪儿”。
瞄准大市场,强化营销推介。定期展示我市乡村旅游特色、推介乡村旅游精品路线、宣传乡村旅游农事节庆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推进旅游合作推介,将黄石乡村旅游置于全省、全国旅游大棋盘中,加强与省内外等周边景区的沟通联系,实现线路互推,客源互送,合作共赢,共同把乡村旅游市场这块“蛋糕”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