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资讯 > 文件公告

关于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及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的通知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1-08-10 14:38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新港园区社发局:

秋粮在我市粮食产量中占比较大,7~9月是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据市气象局预计今年盛夏期(7月21日~8月31日)我市整体温高雨少,有阶段性高温干旱,强对流天气可能多发。国内出现多点散发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防控形势复杂严峻,确保农产品稳产保供尤为重要。根据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应急管理厅 省气象局关于印发《关于抓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的通知》(鄂农函〔2021〕176号)的文件精神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及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省、市工作要求,切实扛起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责任。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及时出台相关方案有效应对高温干旱、强对流、寒露风等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

二、防灾减灾指导措施

(一)应对强降雨洪涝灾害措施

1.及时排除积水。根据积水情况和地势高低,及时组织清沟、清渠、清港,疏通泄洪排涝通道,及时修复启用排涝泵站,全面做好泄洪排涝排渍工作,尽快排出积水、沥干渍水;同时,及时抢收可食用的蔬菜、西瓜、甜瓜、玉米等农产品,以减轻渍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2.及时整理植株。作物经过洪水冲击和风吹雨打,容易倒伏;耕地排出积水后,对已倒伏但可存活的作物植株及配套的架材及时扶正、培土;有条件的可用清水淋洗植株表面的泥浆,以利于光合作用,并促进正常生长。

3.及时中耕培土。强降雨侵袭后的粘壤土、壤土都会板结,通透性很差,耕地沥干渍水后,要及早中耕松土,以散墒通气,防止沤根;同时根据作物需求,结合中耕适当培土,以防止作物倒伏。

4.及时增施速效肥。作物经过水淹或强降雨冲刷后,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根系吸收能力也变衰弱;为促进作物恢复生长,可在天气晴好几天后,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0. 5%~1%的尿素溶液、2%~3%的过磷酸钙浸出液普遍进行一次叶面施肥;待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后,再根据需要适时进行根部追肥。

5.及时做好改种补种。对于受淹死苗或缺苗严重的地块,因苗制宜算好时间和收益账,及时做好改种补种工作,最大程度弥补灾害损失。对受淹时间较长,植株受损较重的中稻、再生稻,若根系仍有活力,根据生育时间,确定不同留桩高度割苗作再生稻;对淹水绝收的稻田,根据生产季节采用“早翻秋"或“水改旱”减少损失。对能赶上生产季节的晚稻,可及时调剂秧苗补苗,或者采用早稻品种“翻秋”直播缩短生育时间。若生育时间不够的田块,可改种生育期短的玉米、绿豆、红薯、荞麦等秋杂粮,或速生蔬菜品种。

(二)应对高温干旱灾害措施

1.水稻

1)因地灌水,以水调温。对分蘖至拔节期的中稻,田间灌2—4厘米水层,干湿交替灌溉,通过植株蒸腾进行生理降温。对孕穗至扬花期的中稻,如遇35℃以上高温灌8—10厘米深水,降低冠层和叶片温度,必要时可在中午前后采用清水喷洒降温。对返青分蘖期的双季晚稻,保持田间浅水层促分蘖,如遇高温采取日灌夜排,加速水循环调节温度,促进秧苗生长。对受旱稻田,充分利用各种水源及时补水,保苗正常生长。

2)因苗追肥,构建群体。对分蘖期中稻,要根据群体茎蘖数和叶色变化,因苗控肥与适度搁田。对孕穗期中稻,要在群体高峰苗已过、叶色明显褪淡显“黄”时施好穗肥,促进颖花分化。对群体茎蘖数偏少、叶色早落黄的田块要适当多施,促弱转壮。对群体茎蘖数过大、叶色偏深且披散的田块,减量施用或不施。对蓄留再生稻的田块,在头季稻齐穗后10—15天亩施5—10公斤尿素,促进再生芽萌发,如收割后遇高温用田水泼稻桩,提高田间湿度,促进再生蘖生长。

3)叶面喷肥,促进恢复。对蓄留再生稻的头季稻或抽穗齐穗期的中稻,高温过后叶面可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3%的过磷酸钙溶液,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后期结实率特别低的田块,可适当追施氮肥,促进低节位休眠芽分蘖成穗,弥补产量损失。

2.旱地作物

(1)科学调度用水。通过打应急井、加固山塘水坝等措施,提前蓄足水源;科学精细调度水利工程,在确保防汛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水利工程蓄水;搞好机井检修,修复废旧机井,保障抗旱应急用水;及早做好农田灌渠的清淤工作,改善引水条件,确保引水畅通。加强水资源管理,实行统一调配,建立流域用水制度,杜绝“抢水”“占水”等事件的发生。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科学用水,防止盲目漫灌,提倡湿润灌溉,节约用水。

(2)及时灌溉。对处于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的受旱的夏玉米,应适时采用分段灌溉、隔沟交替灌溉、喷灌等措施,降低冠层温度,满足高温期间玉米蒸腾作用对水分的需求;对处于下针期的花生,开花结铃期的棉花,当中午叶片出现萎蔫要趁早晚时段及时浇水或通过厢沟串灌。灌溉后要玉米及时追施穗肥或粒肥,棉花要施好花铃肥和补桃肥。

(三)应对寒露风灾害措施

1.提前做好田间保温。九月下旬是我市“寒露风”的高发时期,此时正是我市晚熟中稻、再生稻、双季晚稻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对于在寒露风来临前不能安全齐穗的晚熟中稻、再生稻、双季晚稻,可采取晴天日排夜灌、雨天灌满水,一般天气干干湿湿,以湿为主的灌溉方式。寒露风期间田间保持8~10厘米深水保温,同时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920"增强抗寒性。

2.及时抢睛收获。要密切关注成熟情况和气候条件,成熟的中稻要抢晴收获,提倡集中收获储存烘干,避免因收获储存不及时造成不必要损失。

(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好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措施

为做好蔬菜等重要农产品日常有效供给,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反弹的时期做好储备,促进秋季蔬菜绿色生产,保障市场均衡有效供应。就当前及秋季蔬菜生产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措施:

1.优选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选择商品性好、优质高产多抗的蔬菜品种,露地蔬菜生产注意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露地直播如小白菜、大白菜秧、白苋菜、油麦菜、萝卜、芹菜、茼蒿、菠菜、大蒜、毛豆等;露地育苗可结合集约化生产,如红菜薹、莴苣、甘蓝、晚熟花菜、大白菜和“秋延后”栽培的番茄、茄子、辣椒、黄瓜、菜豆、豇豆等;设施蔬菜生产根据设施的结构性能和管理措施选用适宜品种。城市周边适当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

2.优化茬口。实行科学轮作,对易发生连作障碍的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等蔬菜要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露地蔬菜生产避开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高发期,防止播期过于集中,造成集中采收供过于求;设施蔬菜生产结合目标市场价格变化规律、本地秋冬气候特点、棚室结构性能等,合理安排秋茬生产。

3.绿色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方式防治,提高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一是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实行科学轮作,合理应用葱、蒜、芹菜等伴生栽培防控病虫害,实行深沟高垄栽培,采用黑色或银黑双面地膜覆盖保温除草防虫措施。严禁使用超薄地膜,推进废旧农膜全部回收利用。二是物理防治。设施大棚配套使用长效无滴消雾功能薄膜、避雨棚、遮阳网、防虫网覆盖预防病虫害,运用黄蓝板和频振杀虫灯等诱杀蚜虫、粉虱、蓟马和鳞翅目害虫,棚内采用地膜覆盖、通风排湿等措施防治病害。三是生物防治。设施内因地制宜示范推广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和应用性诱剂、生物农药等措施防控虫害。四是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雾化度高的施药药械适时对症用药,禁止使用《禁限用农药名录》所列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安全间隔期采收。强化豇豆、韭菜、芹菜“三棵菜”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分品种开展蔬菜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湖泊流域内蔬菜种植应遵守生态环保有关规定,优化种植结构,避免大肥大水,大力推广减肥减药等生态种植技术。

三、加强病虫害防控

近期,我市田间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虫量激增,尤其稻飞虱田间虫量上升快,重发态势明显。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也进入快速上升期。同时,二化螟、稻瘟病等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的风险也较高,对秋粮生产安全构成威胁。要按照重大病虫害“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联防联控”的防控机制,县级政府要承担防控主体责任,优先采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发挥好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药引子”作用,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扶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组织发展壮大,规范其管理运营,创新机制,提升防治组织服务水平。各级植保部门要科学有效组织防控工作,加强对水稻 “三虫三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和玉米 “两虫两病”(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大小斑病)为重点的监测预警,及时广泛宣传病虫害发生趋势和防治意见。

四、加强部门协作

各地农业农村要积极与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建立健全联动防范应对工作机制,积极协调水利部门、应急部门、气象部门围绕保水、蓄水、调水,应急救援,农时农事气象服务等方面,加强信息共享,强化分工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打好“防“抗”“救”组合拳,共同打贏农业防灾减灾夺丰收这场硬仗。农业农村部门要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分环节提前制定农业防灾减灾及农产品稳产保供技术意见,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及新型经营主体因田、因苗、因灾制宜落实抗灾和稳产技术措施,全力降低自然灾害及病虫危害损失。

五、加强抗灾和保供宣传

加强和改进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宣传工作,加强防灾减灾政策解读,广泛宣传农业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术措施,挖掘推介农业防灾减灾和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推动防灾减灾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21年8月9日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