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农业发展专项
2、农业产业化补贴专项
3、乡村振兴专项经费
黄石市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2019年度)
项目名称:农业发展专项
项目单位: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主管部门: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评价机构: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
一、项目概况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和依据。
背景:为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向好形势。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央、省、市一号文件。
(二)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1、项目资金(包括财政资金、自筹资金等)来源及安排落实、总投入。
因2018年起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局属二级单位项目同局机关整合、统筹一并编报。2019年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年初预算734万元,年中接财政通知压减36.7万元,压减后项目金额为697.3万元,全部为市级财政预算资金。
2、项目资金(主要是指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以及与年初预算对比分析。
截至2019年底,项目总支出596.58万元,与年初预算相比实际完成率达85.56%。
(三)项目实施情况。
1、优化种植业结构。2019年我市农业部门克服草地贪夜蛾和百年不遇的旱情影响,着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叶、桑蚕、药材等经济作物。据统计,全市粮食总产53.8万吨,同比减少6%;油料总产11万吨,同比增加14%。
2、稳定畜牧生产。抓好非洲猪瘟防控,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疫情排查,严打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做好生猪稳价保供,不断提升我市生猪产能;做好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实施,积极推动育肥猪政策性保险落地;现已调减禁养区251.62平方公里。据统计,全市生猪出栏76.66万头,同比减少24.08%,家禽出栏2294.53万只,同比增加14.34%, 牛出栏9330头,同比增加0.31%,肉产量9.31万吨,同比减少11.75% 禽蛋产量4.69万吨,同比增加13.61%。
3、发展健康水产。2019年全市渔业面积35309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15334公顷,湖泊、水库增殖渔业面积19975公顷。全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08763吨,较上年增长0.93%;实现渔业产值(可比价)531177万元、较上年增长2.2%,渔业增加值325989万元、较上年增长2.1%。全市现有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8处、省级示范场3处,水产健康养殖示范总面积达8.64万亩。现有稻虾共作产业联盟签约盟员192户,“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等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2.31万亩,较上年新增4.84万亩、增长64.8%。
4、抓好产业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协会,组建稻虾共作、油茶产业、柑桔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农旅产业、涉农电商和茶叶共计“八大产业联盟”,形成了“联盟+产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将贫困户带动情况作为农业产业奖补的一票否决条件,让特色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的“摇钱树”。据统计,全市“稻虾共作”产业迅速发展到15万亩、杂柑12万亩、白茶6万亩。
5、抓好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2019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3家,其中省级25家,国家级1家;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据统计,在工商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588个,各类家庭农场1288户。2019年评选示范社20家、示范场20家,推动经营主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6、推进产业链延伸。以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田园综合体发展为重点,先后引进田西村白茶田园综合体项目、茭白种植加工产业园项目、红芋种植加工项目、门楼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养老项目等4个农业产业项目,以及大冶威斯漫酒店项目等1个服务业项目,弥补了我市农业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的短板。推进农旅融合,瞄准武汉大市场,推动休闲农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休闲农业示范点747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2个。
7、着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821个村全面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核实资产总额51.84亿元,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64万余人,全市“两清”工作基本完成。二是推进“三权分置”改革。做好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纠纷调处平台、金融服务平台等三大平台建设。2019年全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流转交易1245宗,累计流转土地面积65万亩;全市土地仲裁机构受理调解纠纷4件,结案4件,结案率100%。三是推进农垦改革。全市7个国有农场如期完成社会职能剥离、社区设立和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成立社区25个,土地确权颁证面积15万亩,成立农场产业公司8家。
8、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高标准农田新建任务5万亩,涉及4个项目,其中大冶市2个,阳新县2个。截止年底,已完成2个项目3.85万亩。另外两个2项目,大冶市金牛镇0.87万亩已完成93%,阳新县龙港镇1.66万亩已完成施工。
9、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两区”划定,我市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73万亩。大冶已通过市县两级联合验收和专家评审。开展“三品”申报工作,新增“三品”11个,全市有效使用农业“三品”标识的企业33家产品8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家38个,绿色食品21家5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监测面积29万亩,产量22万吨。
10、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日常巡查和监督检查制度,积极开展农资打假工作。2019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2200余人次,排查农资经营主体975家,发现并查处问题19个,罚款7.47万元,督办整改农资不规范经营的问题11个。
11、抓好农机化水平提升。指导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发放,大力推广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狠抓水稻机播插、油菜机收、秸杆粉碎还田技术薄弱环节。201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1.9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7%。开展农机化关键技术推广应用,2019年我市共创建水稻、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2个;全市无人机植保服务组织达到9个,拥有植保无人机34架,2019年植保作业面积达20万亩。
二、项目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
(一)项目绩效目标。
本次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根据黄石市财政局对开展绩效评级工作的总体安排,对照有规定开展进行。根据资金使用特点,我局安排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对项目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梳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认真收集与绩效数据统计有关绩效信息,并综合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和各指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评价报告,评价工作客观、公开、公正。
(二)项目绩效评价目的。
项目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项目管理经验,发现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为财政部门和预算主管部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公共财政服务水平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三)绩效分析。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高质量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7.9亿元,同比增长3.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7.9亿元,同比增长3.7%。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6516元,同比增长9.2%。
(四)评价结论。
因农业工作按季节本身的特殊性,当年资金未能全部拨付。我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规定执行。比对年初项目申报指标值,相关产出及效益指标均已完成。本年度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预期拨付目标完成程度为85.56%,效率100%。市农业农村局农业发展专项支出绩效合格,预算执行情况合格。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精准编制预算决算,努力提高行政效率。科学编制部门预算。与财政部门加强沟通,科学安排,精细编制部门预算,为工作正常运转和农业农村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认真编制部门决算。
2、注重建章立制,完善财务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完善财政资金公开制度,在黄石农业信息网开设专栏对重大专项资金等信息进行公开公示,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长效机制。
3、加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全面提升专项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切实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合规。进一步明确项目绩效目标,确保项目资金规范使用。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做到项目管理有规可循,有据可依。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种粮效益偏低影响种植积极性。我市2019年中晚稻,市场收购价格一直在1.21~1.22元/斤(干谷)左右徘徊。但同期人力成本大幅增长,生产资料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2019年底通过对几位种粮大户种植成本测算,大多数呈现亏损和少盈利的状态。二是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大户要求。黄石地区“旱包子”、“水袋子”的地形特征明显,部分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虽有部分田块进行了土地整理,但配套的泵站供电线路不完善,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影响水稻生产。距离 “涝能排、旱能灌、路配套”的要求还有差距。建议。
(三)建议。
建议市财政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围绕市委对乡村振兴工作安排部署,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按照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增加市农业农村局专项资金预算,以保障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黄石市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2019年度)
项目名称:农业产业化补贴专项
项目单位: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主管部门: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评价机构: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
一、项目概况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总思路,根据“建基地、创品牌、抓特色、促规模、增效益、助脱贫”的总要求,突出产业兴旺、重点扶持、典型配置、亮点打造,打破常规奖补方式,创建新型奖补体制,改变过去扶持企业发展为拉动产业发展,采取先建后补的扶持模式,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进行奖补,支持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壮大,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央、省、市一号文件。
(二)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1.介绍项目资金来源及安排落实、总投入等情况。
2019年农业产业化补贴专项年初预算500万元,年中接财政通知压减25万元,压减后项目金额为475万元,全部为市级财政预算资金。
2.项目资金实际使用情况。
农业产业从生产到收获周期相对较长,必须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和特点,从面积、产量、效益等方面进行考核。2019年本市旱情严重,导致项目实施主体实施项目滞后,为保证财政资金奖补的严谨性和安全性,需待项目实施主体实施项目达标后,再行拨付资金。截至2019年底产业化资金分配方案已于农业信息网进行公示,此项资金于2020年第一季度拨付完毕。
(三)项目实施情况。
根据《关于印发〈黄石市乡村振兴“双十工程”、“双百产业”和“亿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黄农业办发〔2018〕64号)、《关于印发<2019年市级农业产业化补贴专项资金奖补实施方案>的通知》(黄农业办发﹝2019﹞35号)和《关于补报2019年市级农业产业化补贴专项资金奖补项目的通知》文件要求,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县级初审、市级复核、专家评审、实地考察和网上公示等程序,67家经营主体给予资金奖补。
1、“双十工程”(107万元):
(1)田园综合体9家,奖补61万元
(2)产业兴村强镇6家,奖补46万元
2、“双百产业”(137万元):
(1)“双水双绿”8家,奖补56万元
(2)柑橘产业9家,奖补61万元
(3)茶叶产业2家,奖补20万元
3、特色产业(144万元):
(1)龙头特色产业,8家,64万元
(2)其他特色产业,12家,80万元
4、生猪生产繁殖产业10家,奖补62万元
5、特别贫困村产业3家,奖补25万
二、项目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
(一)项目绩效目标。
本次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根据黄石市财政局对开展绩效评级工作的总体安排,对照有规定开展进行。根据资金使用特点,我局安排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对项目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梳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认真收集与绩效数据统计有关绩效信息,并综合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和各指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评价报告,评价工作客观、公开、公正。
(四)项目绩效评价目的,项目绩效评价框架,绩效评价工作情况。
项目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项目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项目管理经验,发现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为财政部门和预算主管部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强化预算支出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公共财政服务水平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五)绩效分析。
1、抓好联盟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发展协会,组建稻虾共作、油茶产业、柑桔产业、蔬菜产业、畜牧产业、农旅产业、涉农电商和茶叶共计“八大产业联盟”,形成了“联盟+产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将贫困户带动情况作为农业产业奖补的一票否决条件,让特色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的“摇钱树”。据统计,全市稻虾共作产业迅速发展到15万亩、杂柑12万亩、白茶6万亩,开启了黄石农业产业发展新速度。
2、抓好品牌创建。组建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功推介发布黄石福柑、黄石稻虾米两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组织参加第十六届武汉农博会,绿知堂的竹制品、兆尹食品的手工鱼丸、康之堂的铁皮石斛、超丰米业的稻香大米、北富的稻虾米、铭浩的猕猴桃等6个产品荣获“金奖农产品”。做好“双十工程”评选,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接,阳新枫林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2019年中央财政奖补1000万元。
3、推进农旅融合。瞄准武汉大市场,推动休闲农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休闲农业示范点747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12个。2019年来,我市先后举办了保安桃花节、洋港花菇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深度融合,全市乡村休闲游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特别是王英镇“天空之镜”玻璃观景平台被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玻璃底观景平台,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4、推进产业链延伸。以特色种养殖、农产品加工、田园综合发展为重点,先后引进田西村白茶田园综合体项目、茭白种植加工产业园项目、红芋种植加工项目、门楼村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养老项目等4个农业产业项目。
(四)评价结论。
我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规定执行。比对年初项目申报指标值,相关产出及效益指标均已完成。本年度产业化补贴专项资金项目预期拨付目标完成程度为0,效率100%。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重点奖补“双十工程”、“双百产业”,兼顾其它特色产业。
3、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4、避免重复、排名论奖。根据产业类别,对入选奖补对象实行绩效考核、综合评分,按分数排名高低设立不同等次,分别进行奖补,重点考核产业规模、扶贫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对符合多项奖补条件的同一奖补对象,实行“就高不就低、不重复奖补”原则,避免重复奖补。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产品优势不明显。农业主导产业的深加工环节发展有待加强,产品包装技术落后,致使产品市场扩展优势不强,虽然黄石市已树立了一些优秀品牌,但真正能在全国叫得响、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不够。
(三)建议。
建议市财政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资金投入。重点打造百万亩双水双绿产业、百万亩果茶产业,以及实施一批农产品加工服务业项目。突出农旅融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示范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四、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黄石市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2019年度)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专项经费
项目单位: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主管部门: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评价机构:黄石市农业农村局
2020年7月
一、项目概况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和依据。
2004-2008年,中共中央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共同形成了新时期加强"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政策体系,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制度框架,掀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篇章。根据2006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2019年,市委、市政府仍然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安排400万元用于市级乡村振兴专项奖补工作。
(二)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1、项目资金(包括财政资金、自筹资金等)来源及安排落实、总投入。
此项目资金年初预算400万元,全部为市级财政预算资金。因机构改革随农办转入我局,按市财政局建议、市政府要求,调整60万元用于编制乡村振兴规划。
2、项目资金(主要是指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情况以及与年初预算对比分析。
截至2019年底,项目总支出380万元,与年初预算相比实际完成率达90%。
(三)项目实施情况。
截至2019年底,乡村振兴奖补资金共拨付380万元,其中奖补资金340万元,拨大冶市160万元、阳新县170万元、西塞山区10万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经费40万元,目前正处于规划编制阶段,余款20万待规划编制上市政府常务会研究通过正式发布后予以拨付。
地区 | 奖补对象(行政村) | 奖补资金数(万元) |
大冶市 | 金湖街办株林村、石任村,大箕铺镇顶坜垴村、小箕铺村、曹家堍村,陈贵镇南山村,灵乡镇大庄村,金牛镇贺桥村,金牛镇袁铺村,殷祖镇朱铺村、新屋村、巴庄村,高新区团垴村、中堰村,枢纽工程管理局四顾山村,金山店镇向阳村 | 160(16个村,每个村编制规划奖补10万元) |
阳新县 | 枫林镇坡山村,龙港镇辛田村、汪家垅村,富池镇王曙村、沙村村,三溪镇高桥村,兴国镇七里岗村,韦源口镇春湖村,海口湖管理区经天村,黄颡口镇花果村、尖峰村,白沙镇石清村、石茂村,浮屠镇华道村,排市镇上王村,木港镇枣园村,王英镇王英村 | 170(17个村,每个村编制规划奖补10万元) |
西塞山区 | 河口镇凉山村、道士洑村、石磊山村、新港村、牯牛洲村 | 10(5个村,每个村编制规划奖补2万元) |
合计 | 340 |
二、项目绩效分析及评价结论
(一)项目绩效目标。
本次绩效评价工作主要是根据黄石市财政局对开展绩效评级工作的总体安排,对照有规定开展进行。根据资金使用特点,我局安排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对项目资金收支情况进行梳理,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认真收集与绩效数据统计有关绩效信息,并综合分析项目实施情况和各指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评价报告,评价工作客观、公开、公正。
(二)项目绩效评价目的。
为加强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管理,切实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项目效益,确保项目资金用好用实,我局组织检查组对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此次检查采取抽查台账、相关账务凭证报表与项目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此次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村庄规划编制等方面,被抽查行政村都能按规定专款专用,奖补项目资金都能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奖补项目如期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绩效分析。
1、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成立了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黄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明确了“三纵一横”(东部沿江绿色发展先行带、中部特色农业示范带、西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带、南部幕阜山农旅生态示范带)乡村区域发展布局。以沿长江、沿高铁、沿高速为重点,确定了171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其中示范村33个,整治村138个,从2019年度乡村振兴资金中安排340万元,用于县(市、区)相关示范村和整治村规划编制奖补。
2、抓好农村“厕所革命”。2019年,全市计划建改农户无害化厕所24950座(阳新县22000座、西塞山区350座、开发区2600座);农村公厕173座(阳新167座、西塞山区6座)。截止2019年12月底,全市已建改完成农户无害化厕所28128座,占全年任务的112.74%;农村公厕212座,占全年任务的122.54%。
(四)评价结论。
我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规定执行。比对年初项目申报指标值,相关产出及效益指标均已完成。本年度乡村振兴专项资金项目预期拨付目标完成程度为90%,效率100%。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专项经费支出绩效合格,预算执行情况合格。
三、主要经验及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经验及做法。
1、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做到注重质量、从容建设。把村庄规划编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优化融合,合理统筹产业布局、村庄建设、生态保护、综合整治等,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做到多规合一。
3、结合村庄发展实际,立足生态、文化、农业等优势,保留村庄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就地雕琢,避免大拆大建、人为雕琢,做到因村施策,量力而行。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无
(三)建议。
1、加大督办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各县(市、区)农办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督办辖区内新农村建设项目开展,加强新农村建设奖补项目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建设项目如期完成,并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2、严格落实,确保资金拨付到位。各级要认真清查奖补资金相关账目,查看是否存在应拨而未拨资金,并与对应的行政村(新型主体)对接,尽快将未拨资金拨付到位。
3、规范项目管理,推进项目建设。各奖补项目行政村要积极推进本村项目建设,保证下拨奖补资金应用尽用。奖补资金已拨付到位的行政村,要对奖补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开,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
四、其他需说明的问题
无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