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发展规划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8-01-15 00:00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8月7日

黄石市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根据《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湖北省推进农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情况,编制《黄石市“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农业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农业发展成就与存在问题

  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5.94万吨,增长1.48%;油料总产量9.47万吨,增长0.11%;禽蛋总产量4.52万吨,增长3.91%;蔬菜总产量71.62万吨,增长4.59%。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58.75亿元,比2010年增长89.1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10.33亿元,比2010年增长105.8%;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004元,比2010年增长117.31%。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升,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3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35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1.6,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育,农村经营方式日益多元化和多样化。注册家庭农场568家,专业大户2405个,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907家,工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安全水平提高。“十二五”期间,通过大力实施基本农田整理、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村推进土地整理、水毁地复垦、低丘岗地改造、新农村建设、兴林灭螺“血防项目”、“四化同步”等项目,整治土地面积超过50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农业部四次对我市农产品进行监测抽查,合格率达100%。

  农业科技含量提高,设施装备达到新水平。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生态模式,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农产品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等平台初具雏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5.9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5%;设施蔬菜面积不断扩大,节水灌溉设施得到普及。

  新农村建设稳步进行,农业改革扎实推进。2015年,我市380多个村派驻各级工作队办点示范村样板。围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产权制度创新两项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搭建了农村土地流转、矛盾调处、产权交易三大平台,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标准的仲裁庭,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首创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度。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逐步规范化,全市779个村全部实行财务公开。农业执法有序规范,是全省农业执法的模范和旗帜。

  休闲农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各类休闲农业经营点达到523个,年营业收入3.8亿元,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收入4.6亿元。现有1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龙凤山度假村),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单位(龙凤山、秀水湾),4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湖北旅游名镇(陈贵镇),2个旅游名村(阳新县阳辛村、大冶市坳头村),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33家星级农家乐。全市统筹推进“五城同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成功创建全国第二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省级森林城市,被纳入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城市,获批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个镇(街办)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环境指数位居“1+8”城市圈第二。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黄石市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的起步阶段,仍存在着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全、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土地流转遭遇瓶颈等诸多问题。

  (二)“十三五”农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及国务院关注的焦点。中央提出,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和优惠措施,为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多重发展战略的叠加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战略机遇。国家实施中部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为我市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改试验区建设、黄石市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等,为我市农业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

  “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为加快农业转变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农业”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互联网+物联网”,打造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和可视化水平,也为相关装备制造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互联网+电子商务”,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世界范围的商品大流通。“互联网+农业大数据”,提高了政府、企业和生产者决策的科学性。“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农产品、农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工商资本的大量进入为现代农业发展不断输入新要素。工商资本大量进入农业,为农业带来了资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观念、市场开创能力,引入人才、技术、经营组织方式等现代生产要素,可以弥补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不足。

  展望“十三五”,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背景下,部分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三是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与成本地板抬升挤压问题日益凸显;四是在城乡要素加速流动的背景下,农业副业化、农户兼业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绿色转型、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积极融入武汉“1+8”城市圈“两型”农业建设轨道,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平台,以现代科学技术、物质装备、人才队伍、经营方式、金融创新为保障,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为把我市建设成为鄂东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作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政策引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注重政府引导调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导产业有序、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区域合理分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分工合理、产业体系完备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有序流动,形成区域经济特色鲜明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产业整体构建、重点突破。按照“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以粮油产业、畜禽产业、水产业、蔬菜产业、林特产业为基础,以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信息咨询等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休闲农业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

  坚持示范引领、项目支撑。在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地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把握国家加大农业、水利、民生、文化、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在更大范围谋划、争取项目。加大省外、境外现代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实施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经常性招商和以商招商,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

  坚持制度创新、持续发展。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激活各类农业生产要素,破除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科学配置、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两型农业”发展道路。

  (三)发展定位

  我市农业发展定位为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其内涵是指在城市郊区,拓展农业多功能,满足城市居民菜篮子、生态宜居及休闲观光等多样化需求,融入互联网+、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两型”农业新理念,促进三产融合、五化同步、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的一种区域性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力争到“十三五”末,把我市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内农村商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试点区、湖北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湖北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样板区。

  2.具体目标

  农产品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耕地面积保持在10.64万公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到58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80万吨;油料总产量达到9万吨;生猪出栏量达到130万头;肉类、禽蛋、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16万吨、5.5万吨、25万吨;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以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畜牧业和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3%和36%;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420亿元;网络农户达70%以上;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争取突破1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1;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与人才发展贡献更加突出。全市大宗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5%,动物疫病常年免疫密度达到10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53%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0家;百亿元企业达到1-2家;专业合作社规范稳定到1500家;家庭农场达到1200家。

  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可人均支配收入达到18470元,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13.22万人,实现精准脱贫。

  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全面加强。到2020年,基本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业清洁能源入户率达到20%以上。林地保有量为17.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6%。


表1  “十三五”时期黄石市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2016-2020年均增长[累计增长](%)

农产品

供给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65.94

58

——

蔬菜总产量(万吨)

71.62

80

2.24

油料总产量(万吨)

9.47

9

-1.01

肉类总产量(万吨)

14.66

16

1.76

禽蛋总产量(万吨)

4.52

5.5

4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22.71

25

1.9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总体合格率(%)

99.03

>97.5

——

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

比重(%)

28.67

33

[4.33]

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28.92

36

[7.08]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

农业总产值比

1.58

2.1

——

农业科技

与人才发展

大宗农作物良种普及率(%)

93

95

[2]

动物疫病常年免疫密度(%)

90

100

[10]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42

>53

[>11]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105.95

110

0.75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

66

70

[4]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8

>60

[>2]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万人)  

3.0

3.5

3.13

现代农业

经营体系建设

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个)

113

120

1.21

百亿元企业数量(个)

1

1-2

——

专业合作社数量(个)  

1907

1500

-4.69

家庭农场数量(个)

568

1200

16.14

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

增长

全市农业总产值(亿元)

158.75

200

4.73

农业增加值(亿元)

110.33

140

4.8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004

18470

9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

保护

耕地保有量(万亩)

177.3

163.05

——

森林覆盖率(%)

35.1

36

[0.9]

高标准农田建设(万亩)

30

——

农村清洁能源入户率(%)

10

>20

[>1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80

>95

[>15]

化肥施用总量折纯(万吨)

5.44

5.16

-1.05

农药使用量(吨)

3693

3500

-1.07

 

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0

85

1

注:[ ]为五年累计数。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食品饮料、畜牧、水产三个百亿元产业链,依托黄石市油料、蔬菜、水产、油茶等资源优势,打造“四大基地”,即高效型种植业基地、集约型畜牧业基地、生态型水产业基地和经济型林特产业基地。以确保粮食安全和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为主要任务,建成高效型种植业基地200万亩,其中重点发展优质稻基地10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50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50万亩。以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为主要任务,建成集约型畜牧业基地,其中适度发展猪牛羊150万头,肉禽3000万羽。统筹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型水产养殖基地80万亩,其中以大冶丰华春龙水产公司、阳新网湖东松公司为龙头,打造湖泊生态渔业基地30万亩;以自然生态养殖为主要方式,打造原生态养殖基地25万亩;以东风农场、阳新宝塔湖水产公司等为龙头,打造池塘设施渔业基地10万亩;以王英水库银鱼增养殖等为龙头,打造水库洁水渔业基地5万亩;以大冶文秀家庭渔场、阳新北富生态种养公司为龙头,打造稻田生态种养基地8万亩;以黄石富尔公司、阳新百容公司、湖北正好公司等为龙头,打造现代水产种业基地2万亩。重点发展以油茶、茶叶、中药材及特色水果等优质特色产业为主的经济型林特业“5222”工程,其中打造油茶基地50万亩,特色水果基地20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万亩,茶叶(白茶)和中药材(栀子黄、红豆杉)基地20万亩。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重点建设三大园区,即“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冶市农产品加工园和棋盘洲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园”。以军垦农场、荆头山农场、浮屠镇的北煞湖和南坦湖、综合农场的十里湖为主要部分,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品牌,延长产业链,实施建设一批高效农业基地、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品牌“三个一批”工程,将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集农业产业化转型、高科技农业生产示范、农业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劲牌、隆庆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发展以保健酒为龙头的食品饮料加工业及畜禽、水产、纺织加工业,培育并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上下游龙头企业,将大冶市农产品加工园建设成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以国务院批复黄石市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战略为契机,充分发挥黄石棋盘洲保税物流中心所享受的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知名的涉农物流企业,建设几个现代化农产品流通园,将棋盘洲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园建设成为集冷链及配送服务、冷冻贮藏设备、冷库仓储及运输搬运设备、制冷材料配件和生鲜电商于一体的辐射制冷与冷链物流全产业链的有效商贸平台。

  打造农产品品牌。重点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食品饮料、粮油、畜禽、水产、林特加工等工程。扶持一批食品饮料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劲牌、珍珠果、青啤等企业,延伸食品饮料产业链条,到2020年,食品饮料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扶持一批粮油加工企业:重点扶持阳新祥云、长丰米业、大冶赵哥等企业,到2020年,主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扶持一批畜禽加工企业:重点扶持盛丰、联海、中粮、隆庆等企业,以周黑鸡深加工、中粮饲料、隆庆畜禽深加工等项目为重点,继续完善并延伸畜牧产业链条,到2020年,畜牧业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扶持一批水产加工企业:重点扶持鹏泽、腾远、国启、富尔等水产企业,到2020年,渔业产值达到80亿元。扶持一批林特加工企业:重点扶持阳新三元、富川油脂等企业,到2020年,总产值达到5亿元。重点打造三大工程。围绕打造50亿元产业链的目标,大力实施“两茶”(江南旧雨桃花茶、阳新三元油茶)“两特”(盛丰农业周黑鸡、大冶林丰庄园蓝莓)“两药”(紫鑫生物栀子黄、鸿森农业红豆杉)三大产业工程,培育生产基地、加强科技研发、开发特色产品,提高我市农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十三五”时期形成一批黄石特色农产品品牌。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坚持休闲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结合为载体,充分展示农耕文化、特色农业、农家生活等特点。按照“对接大武汉,发展乡村游”的思路,建设环大冶湖农业生态休闲示范区和沿山沿湖沿路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区,打造休闲扶贫体验带和美丽乡村体验带,培育沼山村桃花节、狗血桃采摘节、军垦葡萄节、茗山玫瑰花节、铁山槐花节等地方特色节会和产品,形成“两区、两带”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将我市建成武汉市后花园和鄂东南知名农业休闲基地。

培育农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会展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业态,推进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产品为依托,发展订单农业和产业链金融,开展共同营销,强化对农户的技术培训、贷款担保等服务。以产业为依托,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组织集群集聚。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以产城融合为依托,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域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

  (二)突出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绿色生态发展理念为指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基本资源化利用,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养殖业三区划定,全面规范整治湖库养殖行为,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以节约用水和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田间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优化节水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节水设施建设,全面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根据各地水资源状况,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布局,发展和应用适水种植技术。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全市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6.5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以上;改造维修堰塘面积1万亩以上,新增集雨池窖500个以上;新增坡改梯面积2000千亩以上;单项节水技术覆盖率提高到50%左右。

  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牢固树立“绿色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按“精、调、改、替”四字技术路线,重点推进精准施肥,调整化肥施用结构,改进施肥方式,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0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作物秸杆直接还田率达到70%以上,恢复发展绿肥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机械施肥面积占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以上,旱地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达到7万亩;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个百分点,肥料利用率达到40%以上。根据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特点和预防控制的实际,按“控、替、精、统”四字技术路线,重点控制病虫发生危害,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推行精准施药,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到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

  开展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基本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秸秆燃料(能源)化、秸秆饲料化、秸秆基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扶持旱作农业技术、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等技术措施,探索开展可降解地膜补贴推广政策与机制。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形成以肥料化为主,其他利用形式为补充的多途径利用格局,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其中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农田残膜回收率达80%以上,适宜区域逐步示范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探索建立支撑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资源化利用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与运行机制。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养殖业三区划定。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统筹兼顾、持续发展、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完善机制、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则,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按照《湖北省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技术规范(试行)》的要求,配合制定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分。对位于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逐步实施关闭或搬迁;限养区内严禁新建或扩建养殖场,现有养殖场须实施生态化改造;非禁养区内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必须全面符合总体发展规划、环保功能区划和产业发展导向,其选址须经有关部门联合踏勘同意,实行会审备案制,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新建畜禽舍采用不破坏耕作层建造技术,大力推行采取农牧结合养殖模式。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新、改、扩建规模化养殖场应当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污水和其他废弃物的贮存设施,并根据污染防治需要配套建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针对不同条件的养殖场(小区),分类推广种养一体化、三改两分再利用、养殖场污水深度处理和养殖密集区粪便集中处理技术模式。到2020年,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全市畜禽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85%畜禽规模化养殖场达标排放。

  全面规范整治湖库养殖行为。对全市所有湖泊、水库的围栏、围网、网箱、珍珠养殖等违规养殖行为,进行摸排调查,登记造册。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明确工作节点和完成时限,依法对湖库违规养殖行为进行全面整治,加强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严防反弹。“十三五”期间,在对湖泊生态容量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湖泊生态渔业,吸纳转移水体营养物质。在综合分析水库外来营养盐、水文特征和水利调度的基础上,实行水库洁水渔业,保障水域生态平衡。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优先保护耕地,重点建立主要粮食生产基地、菜篮子基地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与评估。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开展大冶有色周边、陈贵、金湖等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推进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建立土壤环境监管体制和土壤污染防治问责制,实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发布。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强化农产品监管能力,突出发展品牌农业,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畜禽养殖等,建设5个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50个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切实强化农产品监管能力。以开展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为契机,重点推进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建设,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开展试点,摸索经验,稳步推进。加强农业、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联管联动,共同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及“三品一标”证后质量及标识监管链条。

  突出发展品牌农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牌认证,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5%以上。

  (四)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为方向,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政策,推进“三村”改造和“三资”管理制度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按照“明晰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要求,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将三权分置办法落到实处,重点在放活土地经营权方面做文章,通过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完善土地承包纠纷仲裁体系。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水面养殖权等农村物权抵押贷款金融服务。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民以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合作或联合经营模式,大力培育土地托管服务组织,创新和建立符合我市农业农村特点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积极完善农业补贴和农业保险政策。探索建立政策性保险业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加大农业生产保险服务力度,适时推动设立新型农业风险基金,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性支持体系,通过农业保险立法、政策性补贴、税收优惠及相关政策的实施促进农业保险工作在黄石市的全面实施。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归属清晰、权能完整、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任务,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自2017年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利用2年时间完成所有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和资产资源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用3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市现有城中村、城郊村等经济发达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股份制改革任务,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现代农村集体股权体系和农村治理体系。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开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和中试转化,实施人才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工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实力。重点支持省内和市内科研院所加强联合与合作,重点开展猪、鱼、虾、蟹、牛等良种繁育技术,普及推广蔬菜、水稻等工厂化育苗技术,推广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开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和中试转化。推动精准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到2020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

  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实施农技推广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支持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到2020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3.5万人。

  (六)推进农业扶贫开发项目,如期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建设四大精准扶贫产业带,开展产业扶贫,推进就业扶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

  建设四大精准扶贫产业带。实施房屋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整治、保护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六大重点工程,建设阳新县王英镇至大冶刘仁八镇316国道沿线老区库区精准扶贫产业带。打造大冶湖生态新区“两镇一区”示范带,重点建设2个城镇带、5个中心集镇和2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积极打造“华中康谷”。加快推进集中连片贫困乡镇的生态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建设阳新县枫林镇至排市镇生态农业产业带。以滨江工业园为龙头,通过新型工业化带动农民就业脱贫,建设阳新县白沙镇至富池镇扶贫产业带。

  开展产业扶贫。坚持镇域一体,通过壮大镇域经济带动脱贫。培植、引导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数村一品、一镇或多镇一业”特色产业格局,实现特色产业对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促进贫困劳力就近转移就业增收。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举办园博会、节会、花会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培育发展“互联网+农业”,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2018年实现贫困村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大部分贫困乡镇实现电商销售当地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扶贫,支持山区有条件的村、组、农户通过光伏产业增收脱贫。

  推进就业扶贫。组织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大力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脱贫和稳定增收的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每年培训转移就业1万人次以上。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实施贫困地区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全市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和扶贫干部培训,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基层服务政策及服务期满后创业就业优惠政策。

  四、产业布局

  为加强市域范围内农业产业布局的引导和约束,切实考虑黄石市自然、社会、经济等资源条件,着力构建以“两区”、“三园”、“四带”为支撑的“十三五”现代农业体系。


  专栏一  黄石市“十三五”农业重点区域布局

  两区: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引领区、两型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三园: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冶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棋盘洲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园。

  四带:阳新县王英镇、三溪镇至大冶市殷祖镇、刘仁八镇316国道沿线老区库区精准扶贫示范和美丽乡村展示带,大冶湖生态新区“两镇一区”精准扶贫示范带,阳新县枫林镇至排市镇生态农业扶贫示范带,阳新县白沙镇至富池镇扶贫示范带。

  图1  黄石市“十三五”农业重点区域布局图

  (一)高效型种植业

  粮食:在大冶市、阳新县建立一批现代粮食生产基地和高产攻关创建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稻基地和“双低”油菜基地。

  蔬菜:以“两镇一区”为重点,在大王镇、太子镇、韦源口镇、黄颡口镇、浮屠镇、兴国镇、综合农场、军垦农场、半壁山农场、荆头山农场、大箕铺镇、金牛镇、保安镇、茗山乡等乡镇(农场)新建标准化蔬菜基地。

  (二)集约型畜牧业

  生猪:集中在阳新县荆头山、韦源口、富池、浮屠、三溪、龙港、白沙、陶港、军垦、大冶罗桥、大箕铺等乡镇(农场),大冶金湖、陈贵、茗山、灵乡、金牛、刘仁八、还地桥、保安等乡镇打造生猪优势产业区。

  肉禽:集中在陈贵、灵乡、龙港、浮屠等乡镇打造优质肉鸡产业群。

  蛋禽:集中在大冶的陈贵、灵乡、还地桥等乡镇和阳新的龙港、排市、王英、军垦等乡镇打造优质蛋鸡产业群。

  水禽:集中在太子、黄颡口、白沙、龙港、三溪、排市、白沙、兴国、陶港、韦源口、浮屠、富池等乡镇打造优质番鸭产区。

  草食牛羊:集中在大冶的刘仁八、灵乡、茗山、金山店、陈贵、金湖街办、金牛和阳新的枫林、木港、陶港、浮屠等乡镇发展肉牛、肉羊养殖。

  (三)生态型水产业

  现代水产种业: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等三个科技转化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现代水产种业基地。

  池塘设施渔业:集中在东风农场、宝塔湖、黄金湖等区域打造池塘设施渔业基地。

  湖泊生态渔业:集中在保安湖、大冶湖、海口湖等区域打造湖泊生态渔业基地。

  水库洁水渔业:集中在王英、富水、毛铺、罗北口等打造水库洁水渔业基地。

  稻田生态种养:集中在灵乡、金牛、保安、浮屠、三溪等乡镇打造稻田生态种养基地。

  (四)经济型林特业

  油茶:集中在大箕铺、还地桥、灵乡、刘仁八、龙港、洋港、排市、王英、浮屠、白沙、韦源口、木港、兴国等镇。

  特色水果:集中在刘仁八、金山店、保安、龙港、王英、兴国、黄颡口、军垦农场、荆头山农场等镇(场)。

  花卉苗木:集中在保安、还地桥、茗山、陈贵、灵乡、殷祖、刘仁八、金牛、兴国、陶港、军垦农场、三溪镇、浮屠等乡镇(场)。

  茶叶:集中在殷祖、陈贵、白沙、王英、龙港、军垦农场、金海开发区、太子镇等镇(场)。

中药材:集中在木港、枫林等镇发展吴茱萸种植基地;集中在刘仁八、殷祖、王英等镇发展栀子黄种植基地。

  (五)休闲观光农业

  环大冶湖农业生态休闲示范区:沿父子山登山步道、沿“九垴十三凼”、环大冶湖重点打造休闲、观光、采摘、垂钓、农家乐等多种经济形态。

  沿山沿湖沿路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区:沿山(天台山、小雷山、七峰山)、沿湖(黄金湖、保安湖、王英水库、富河流域)、沿路(G106(铁山——排市)、S316(浮屠——枫林)、S315(两镇一区——金牛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重点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园区。

  休闲扶贫体验带:依托仙岛湖、阳新乡博园等旅游资源,带动三溪镇、王英镇库区发展,打造休闲扶贫体验带。

  美丽乡村体验带:依托刘仁八镇、殷祖镇等老区的红色旅游资源,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凤集团、殷祖野樱花、红三军团旧址等旅游,打造美丽乡村体验带。

  五、重大工程

  (一)现代“菜篮子”建设工程

  以蔬菜、肉类、禽蛋、奶类、水产基地建设和保障市区供应为重点,突出抓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稳步提高自给能力。通过5年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需求满足、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市场价格稳定和食品安全保障的总体目标。




  专栏二  “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内容

  标准化无公害时令蔬菜生产基地项目  重点推进大王蔬菜、果树基地、中赛湖蔬菜基地等标准化无公害时令蔬菜生产基地项目。

  特色林果示范园建设项目  在全市范围内建设油茶、白茶、杂柑、向阳李、狗血桃、葡萄、火龙果、草莓等特色林果示范园100个。

  标准化示范场建设项目  在黄石市畜禽适宜养殖区域,创建市级以上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60个,重点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项目等,做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科学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城镇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规划,真正实现城乡规划和建设无缝对接。大力发展镇域经济,支持各地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农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促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推进休闲农业建设与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城镇的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高黄石市城镇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市有10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


  专栏三  美丽乡村工程重点建设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继续在市、县、乡三级开展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村庄,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力争“十三五”末打造100个美丽乡村。

  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工程  大力开展庭院绿化、村庄绿化、路渠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力争“十三五”末,全市60%行政村达到省级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标准,建设省级绿色示范村210个。

  自然湾整治工程  对全市50户以上的自然湾、获田、星潭及姜福等20个中心集镇和50个中心村实施“三清三建三化”,重点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户户通和公共服务等基础建设。实施13个小城镇及村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贫困农户荒山生态保护与开发项目、418个村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工程,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休闲旅游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强化耕地资源和野生植物、药材、畜禽、渔业等农业资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推进“两型”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专栏四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内容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0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90万亩、绿色病虫害防控面积达到100万亩。

  畜禽粪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科学规划布局,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依法关闭或搬迁全市禁养区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推进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规范和引导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新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点30处。

生物质综合利用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有生物质发电、中小型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猪-沼-菜模式等。

水利工程  大力实施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保障、水土保持和河湖生态修复等五大水利工程。

  垦造耕地工程  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垦造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十三五”期间,确保完成垦造新增耕地4万亩目标任务,其中,大冶市1.8万亩,阳新县2.2万亩,全市共计拟投入资金3.2亿元。

  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  实施大冶有色周边污染区域环保避险、大冶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推进阳新县35 平方公里矿山土壤治理修复工程,恢复土壤生态及耕种功能。

  (四)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

  科学推进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强化项目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建设和运行保障,有力提升技术能力,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有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安全和农产品放心消费。围绕提高动植物保护能力,实施动物疫病防控减灾行动,健全市、县、乡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村级防疫员防疫体系,在积极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同时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强化动物免疫、疫情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专栏五  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工程重点建设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预警体系建设工程  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全面推行合法资质认定,强化体系运行管理,力争到2020年,市、县两级农产品质检机构100%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70%的乡镇级农产品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全面建成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满足农产品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动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工程到2020年建成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信息网络平台。实施农作物病虫防治行动,坚持“绿色防控,公共植保”的理念,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培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计划”,培育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机械操作,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大力扶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联户经营,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营,着力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支持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发展。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强对农户和农民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

  专栏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建设内容

  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培育工程  探索建立各类经营主体协同发展的组织模式,重点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千家万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联合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六)“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工程

  立足机制创新,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农业信息网站平台,提高农业信息产品质量,全面、准确、有效提供信息服务,使之成为农业部门创新农业管理和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推进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的应用,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物流园、工业园平台建设,加强快递在农村地区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专栏七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工程重点建设内容

  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  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步伐,鼓励企业、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拓宽销售渠道。在金牛镇建设形成5万亩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在大冶城区建设形成华中地区最大农产品贸易电子商务中心。

  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  依托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新建中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研发智慧农业系统、智能温室大棚、智能农业机械、智能沼气设备等现代农业装备系统及其配套产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七)农业基础设施工程

  围绕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抢抓国家加大“三农”投入机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专栏八  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建设内容

  农田水利建设  推进节水减排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大冶市、阳新县共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工程,连片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继续加强两县市小型农田水利投资力度,进一步提高重点地区粮食产能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机械化推广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先进、适用、安全、节能环保的原则,稳定增加农机装备总量,大力发展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联合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装备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围绕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个方面综合整治,努力建设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模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到2020年,大冶市、阳新县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万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期间,新建村内公路1000公里;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畅通客车,服务新农村建设;对阳新县200个村进行“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发挥组织保障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黄石市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建设作为实现“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切实摆上位置,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单位,实行目标管理,加强检查督办,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推进高效生态城郊型农业发展合力,确保“十三五”农业发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二)完善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社会保障

  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补充,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打造与农民利益联系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行更高效、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融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加强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和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综合服务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现代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市、县、乡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军垦万亩蔬菜基地物流园、大冶保安优质农产品物流园及“两镇一区”特色农产品物流园建设,加强快递在农村地区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依托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粮食物流体系,成为重要的“北粮南运”粮食物流通道和湖北省重要的现代粮食物流节点。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财政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老板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涉农资金投入。强化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引入风险投资,做大经营资本。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激活金融资本。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债券市场,放大产业资本。

  (四)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建立品牌保障

  认真谋划农业品牌的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农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对主要农业品牌进行整合,抓紧建立主要农产品历史、规模、现阶段销售、专业合作社等台账和数据库,大力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充分发挥农业品牌建设联席会议或行业协会的作用,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政策、资源、资金、技术等,分期分批研究推出一批名优农产品品牌,并根据考核和品牌发展情况每年进行一次调整。

  (五)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农业生产安全保障

  大力推进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力度。鼓励各县(市、区)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尽快组织力量划定黄石市的生态红线范围,确保产业建设不与生态红线相冲突。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