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发展规划

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小麦和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来源: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时间:2023-12-14 09:52

索 引 号011043305/2023-39728发文日期2023-11-27
发布机构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文    号鄂农办发〔2023〕95号
分    类农业、畜牧业、渔业效力状态有效

鄂农办发〔2023〕95号


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北省小麦和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各市、州、县农业农村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厅直有关单位:

按照农业农村部《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小麦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湖北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0年)》要求,为促进小麦、油菜单产提升,我们研究制定了《湖北省小麦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湖北省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1.湖北省小麦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

      2.湖北省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3年11月24日



附件1

湖北省小麦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系列工作部署,为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明确细化小麦单产提升关键要素,确保小麦单产稳步提高,特制定三年工作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选择区域代表性强、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南漳县、谷城县、襄城区、樊城区等8个小麦主产县作为部级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县,选择当阳市、公安县、钟祥市、京山市、汉川市、随县、曾都区、天门市等8个小麦主产县作为省级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县,整建制开展单产提升行动。重点是突出品种、栽培、减损等关键因素,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新品种,集成推广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强化防灾减灾、机收减损和“一喷三防”,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生产。通过三年行动实施,促进整建制推进县小麦单产较大幅度提升,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力争全省小麦单产平均水平达到282公斤左右、比当前提高19公斤左右。

(二)年度目标

——2024年。部级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2023年平均水平高3%以上,力争带动全省小麦平均亩产提高2-3公斤。

——2025年。部级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2023年平均水平高5%以上,力争带动全省小麦平均亩产提高4-6公斤。

——2026年。部级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2023年平均水平高7%以上,力争带动全省小麦平均亩产提高8-12公斤。

省级整建制推进县接近或达到部级整建制推进县水平。

二、潜力分析

我省小麦单产还处于较低水平,2023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263.5公斤,较全国小麦平均单产低125公斤左右,黄淮海麦区平均单产低150公斤,单产挖掘潜力较大。从区域水平看,2023年我省麦区平均单产约301公斤,南麦区平均单产约204公斤,相差近100公斤;从种植类型看,我省水浇地小麦平均单产比旱地麦高126.8公斤,旱地麦平均单产比稻茬麦高98.6公斤。不同地区因种植制度、栽培模式、技术到位率等因素,单产差异明显,提升潜力较大。

(一)品种潜力。“十三五”以来,我省小麦育种取得一定成就,育成了一批丰产潜力大、抗逆性好的品种。从2022年我省选育品种展示结果看,平均单产较大田生产高50-100公斤,赤霉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水平;通过丰产型品种和高产技术集成,2022年本省选育品种创下691.2公斤的历史最高产纪录。当前,需因地制宜加大高产稳产抗病新品种种子扩繁支持力度,为新品种推广提供稳定种源,同时,加大高产稳产抗病新品种推广力度,完成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将品种高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技术潜力。针对稻茬麦区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大、土壤质地粘重,导致整地播种质量差、成熟收获期赤霉病和穗发芽等问题,我省农科教部门联合攻关,集成了稻茬小麦抗逆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以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技术为主线,集成抗赤霉病品种选育应用、小麦主要病(灾)综合防控等技术,累计推广6000余万亩,促进全省小麦机播率提升至70%以上。近年来,依托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行动,不断优化技术模式,形成了小麦“三优两增一稳”模式,即优化小麦品种、优化播种方式、优化施肥方式,有效穗、增穗粒、稳粒重,加快该模式推广可有效提高小麦单产。

(三)减损潜力。从自然灾害看,近几年小麦冻害、干旱、高温逼熟、“”多发,贯穿小麦、种、管、收全生产环节,给小麦生产带来较大损失,也是限制单产提升的重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小麦关键生育期气象灾害防灾减损技术,可有效稳定小麦单产。从病虫草害看,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和秸秆还田量大、整地播种质量不高、播期不适宜等原因,小麦赤霉病、根腐病等病害加重发生,条锈病大流行的风险升高。婆婆纳、早熟禾、多花黑麦草、野燕麦等恶性杂草也有加重发生趋势,对小麦产量形成影响较大。做好秸秆深翻掩埋、药剂拌种,赤霉病和条锈病监测预警与统防统治,中后期开展一喷三防,突出早、小,实施春草秋治”,可有效减少病虫草害造成的损失。

三、技术路径

小麦单产提升技术路径重点是培肥地力精细整地、精量半精量适期播种、播前播后镇压、一喷三防全覆盖,巩固提升稻茬小麦单产、大幅提升旱地小麦单产。以提高小麦整地播种质量为核心、以培育壮苗构建高产群体为重点,抓住、种、管、收各关键环节,大力推广三改”“补”技术。

三改:一是改旋耕整地为深耕深翻,推行3年一深翻,提高秸秆还田和整地质量;二是改大播量早播为半精量适期播种,构建合理群体;三是改一炮轰施底肥为分次施肥,满足小麦不同生长阶段需求。

补”:一是开沟环节,保持麦田三沟配套,排灌及时;二是镇压环节,播前播后镇压,压碎土壤坷垃,确保适深播种,促进出苗整齐,越冬前镇压,弥补土壤缝隙,培育冬前壮苗,确保安全越冬;三是补浇灌环节,对坡岗地等旱地,在小麦挑旗期前后补浇一道水,满足临界期水分需求,促粒增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推广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四、重点任务

着眼谋划未来3年,从2023年秋冬种开始,以鄂北优势麦区的襄阳市为重点,实施部级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工作,以江汉平原、中适宜麦区为辐射,组织实施省级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工作,针对旱地、稻茬小麦不同类型,种、播、管、收不同环节的短板弱项和增产潜力,整合资源、协同发力,力争2024年取得明显成效,打牢中长期单产提升基础。

(一)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品种。针对小麦品种多乱杂、种植户选择难、新品种推广不畅等问题,集合企业、科研、推广体系多方力量,强化品种筛选和种子繁育,发挥主推品种优势,示范推广高产稳产多抗新品种,力争用3年时间,加快优势品种推广更新换代。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品种筛选基地。针对不同地区生产特性,分区域建立品种筛选基地,选育适宜所在生态区的高产抗逆强的小麦新品种。中北部麦区重点选育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强半冬性品种;南部麦区选育抗赤霉病和穗发芽的抗病(逆)品种。二是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应用。依托品种筛选展示基地,开展品种展示评价、遴选推介优良品种,重点推介高产等综合性状强的小麦品种,帮助指导科学选种、正确用种。旱地小麦突出推广抗旱节水、高产抗病、抗后期高温的丰产优质品种,稻茬小麦突出推广抗赤霉病、耐湿的高产抗病(逆)品种。三是持续推进育繁联合攻关。联合全省优势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重点支持小麦育联合攻关,加快选育和繁殖适应性广、高产稳产性强的小麦品种,从种源上挖单产提升潜力。

(二)集成应用绿色高产高效技术。依托绿色高产高效行动等项目,加大对整建制推进县支持力度。聚力打造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良种良法结合,分区熟化推广一批集成化、区域化、标准化小麦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技术模式。中北部麦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技术模式、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等。南部麦区,重点推广稻茬麦(少)机械化播种技术模式、免耕带旋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秸秆还田整地播种一体化技术模式、小麦水稻周年丰产高效抗逆栽培技术模式、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模式等。力争用3年时间,重大技术普及率、关键技术到位率明显提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协同。在小麦生长关键季节适时组织召开现场推进会,指导各地及整建制推进县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制定分市分县工作方案,部署安排重点工作。发挥农技推广、科研院校、农资企业和新型生产主体的作用,强化协同融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药剂、新装备推广应用。二是强化培训。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省、县两级每年至少各举办2次技术培训班和现场培训观摩活动,实现整建制推进县小麦种植大户培训全覆盖。三是强化指导。省市县三级联动、行政推广科教联合,在生产关键季节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包点包片,及时发现生产问题,指导各地落实增产关键技术。

(三)推进防灾减灾和机收减损。紧紧围绕“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的目标,做到正常年增产增收、轻灾年稳产增效、重灾年产减损。病虫草防控上,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推进实施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处理,强化“一喷三防”和化学除草。自然灾害防控上,通过选品种、中耕镇压、水肥运筹等措施,做好干旱、冻害、后期高温、等防控,减轻危害损失。机收减损上,选择大型联合收割机械,做好农机手培训工作,执行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根据天气状况及时开展机收作业,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建立大型烘干中心,确保收获小麦及时烘干、安全入仓。力争用3年时间,机收减损重大技术普及率、关键防灾减灾救灾技术到位率明显提升。分区域做好以下工作:建立不同防灾减损技术方案,结合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开展集成示范。中北部麦区,推进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加强赤霉病、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控,提升旱地灌溉设施建设覆盖率,保障小麦生产用水安全,强化“一喷三防”,做好干旱、后期高温等自然灾害防控,减轻危害损失,加快播种施肥镇压一体机、大型喂入式联合收割机、秸秆打捆机的普及推广。南部麦区,集成推广少免耕机条播、免耕带旋、半精量播种机械,做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病害防控,加强化学除草,推进实施春草秋治,强化“一喷三防”和统防统治,着力“倒春寒”、渍害、等灾害防控。

(四)配套推广高效专用机具。聚焦生产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农机装备补足小麦生产短板、助力提质增效。整地环节采用“耕翻整地”“旋耕整地”“免耕深松”作业方式,规范作业程序,推广复式作业,确保整地质量。播种环节推广播种、施肥、播后镇压等复式作业的高性能播种机,提高小麦播种质量和效率。机收环节集成配置强性能、低损失、高效率等适用农机装备,提高作业效率、减少机收损失。分年度做好以下工作:2024年,基本实现部级整建制推进县所有专业机手技能培训全覆盖,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比2023年降低2个百分点。2025年,持续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作业质量,提高小麦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比2023年降低4个百分点。2026年,小麦整地、播种、镇压、收获等机具装备保有量明显提升,小麦平均机收损失率比2023年降低5个百分点。省级整建制推进县接近或达到部级整建制推进县的水平。

(五)提升繁种基地建设水平。根据当前现状和生态条件,加快推进襄州区国家小麦制种大县建设,依托大型种子企业,在鄂北适宜地区建设和提升3-5个规模化小麦繁种基地,开展种子繁育,推广良种,提高商品化率。分年度做好以下工作:2023年开始,以龙头企业和优势基地共建为主要模式,在襄州、老河口、宜城等地优势繁种区,加大小麦繁种基地建设力度。力争到2026年,小麦繁种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比2023年提高5个百分点,种子质量发芽率提高3个百分点。

(六)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扎实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大型粮油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重点围绕小麦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开展社会化服务,推广应用单产提升等先进性、适用性高产技术,推动重点县整建制大面积提升单产。通过强素质、提能力、优服务,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聚焦小麦单产提升,在良种推广、技术集成、绿色生产等方面发挥组织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广大种植户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和经营效益。

(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推动小麦主产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针对制约小麦单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方面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种植生产条件,增强小麦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分区分类改良土壤、农田排灌条件,完善灌排体系,尤其是针对旱地小麦要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采取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有效措施,构建肥沃耕作层,夯实小麦单产提升基础。

(八)推动全产业链延伸。发展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种植,提高粮食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升级。支持引导加工企业改进加工工艺,提升深加工能力,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接优质麦收和面粉加工企业,因地制宜扩种优质专用品种,促进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力争用3年时间,高产优质品种不断优化升级,优质专用率不断提升。




附件2

湖北省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年)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系列工作部署,结合我省油菜单产现状和提升潜力,为着力提高油菜产能,打牢中长期单产提升基础,特制定三年工作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2023年秋播开始,选择区域代表性强、单产提升潜力大、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阳新县、监利市、松滋市、石首市、当阳市、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市、孝南区、武穴市、黄梅县、浠水县、赤壁市、鄂州市、仙桃市、天门市16个油菜主产县,整建制开展单产提升行动,稳高提低,由点到线及面,带动全省大面积整体提升。重点推广高产高油新品种,直播密植、高效施肥、病虫草、旱渍冻逆境防控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通过3年实施,促进油菜单产水平大面积、大幅度提升,力争全省油菜单产水平达到170公斤亩以上,比当前提高15公斤。

(二)年度目标

——2024年。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2023年平均水平高3%以上,力争带动全省油菜平均亩产提高3-5公斤。

——2025年。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2023年平均水平高6%,力争带动全省油菜平均亩产提高5-10公斤。

——2026年。整建制推进县亩产比2023年平均水平高10%,力争带动全省油菜平均亩产提高10-15公斤。

二、基础潜力

(一)品种单产提升有潜力。从品种比较试验看,近年来,适宜我省种植的耐密植油菜品种单产和含油量获得新突破,每年开展的30个左右的品种展示示范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比全省油菜平均亩产高45公斤左右,高28.8%;品种含油量在45%以上,最高含油量超过了50%,平均含油量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高产典型看,2023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油菜高产竞赛,我省打造的15个高示范片平均亩产244公斤。荆州市江陵县稻油两熟模式实收测产303.8公斤亩,创我省百亩机械实收产量纪录。从地区差异看,2023年夏收全省有23个县450万亩的油菜平均亩产达到185.9公斤;有51个县762.5万亩的油菜平均亩产仅有133.5公斤,比全省平均亩产低22公斤,增产潜力较大。

(二)集成技术增产有潜力。近两年,大面积生产应用直播油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模式,集成推广直播密植、种肥药机一体化播种、全营养专用(缓释)配方肥、绿色防控等技术。2023年夏收57个县201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184.75公斤,比非示范区增产5.63%,比全省平均亩产156.04公斤增加28.71公斤,增18.4%。

(三)综合减损技术有潜力。我省油菜常年受菌核病、蚜虫等生物灾害,渍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导致产量损失10%-25%。一次性机联合机损失平均达20%以上。利用种子包衣等技术和新型药剂,可以有效防控油菜菌核病、虫害和冻害等。2021-2023年连续2年进行综合减损集成技术示范结果表明,18个示范点平均单产提高18.23%、亩增产达29.2公斤。大力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实行农机农艺融合生产,利用立收谷催枯技术和两段收获技术,选好用好机型等可大幅降低机收损失,机收损失率可控制在8%以内。

三、重点任务

着眼未来3年,明确短板弱项,从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厘清轻重缓急、优先顺序,分“落地见效、措施配套、保障支持”三大类型重点任务,协同发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

(一)推动落地见效

1.大力推广耐密高产高油品种。力争用3年时间,加速推广高产高油品种应用面积,加快主导品种推广更新换代力度。争取到2026年,建立健全全省范围的新品种展示示范网络,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年推广应用面积100万亩以上的品种5个左右,20万亩以上主栽品种推广集中度提高10个百分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立品种筛选基地。分区域开展品种筛选试验,在黄冈市、荆州市、宜昌市、荆门市、襄阳市、孝感市建立省级油菜品种筛选基地。在荆门市掇刀区建立高油酸抗根肿病品种筛选基地。在黄冈市蕲春县、荆州市洪湖市建立早熟油菜品种筛选基地。二是加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加强优良品种示范推广力度,政府采购统一供种优先选用高产高油品种。引导推动60个油菜主产县市建立品种展示示范基地,配套必要的展示示范经费。鼓励相关企业自建优良品种示范田。三是发布油菜新品种推广目录。发布骨干型、成长型、苗头型、特专型等四种类型油菜品种,形成较为完整的新品种推广梯队,指导农民科学选种、正确用种。

2.集成推广绿色增产稳产技术。紧紧围绕“大面积提单产”目标,按照不同茬口、不同播期选好种植模式,配好品种,确定施肥水平和施肥方式,落实抗灾减灾技术措施,逐个县市制定技术方案。着力发挥推广、科研主力军作用,深入开展大培训、大指导、大集成、大攻关活动,大力推广油菜绿色增产稳产技术。力争用3年时间,加大技术集成度,重大技术普及率、关键技术到位率明显提升。年度安排:2024年,率先选择16个单产提升潜力大的代表性油菜主产县,逐县逐品开展油菜高产技术集成推广行动。稳定22个平均亩产超过170公斤的高产县市的单产,行动范围覆盖全省油菜面积59.2%,带动全域单产较大幅度提升。2025年,行动范围覆盖全省油菜面积的70%。2026年,行动范围覆盖全省油菜面积的80%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及早安排部署。印发《湖北省油菜单产提升三年工作方案(2024-2026)》。指导各市州及整建制推进县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制定分市州、分县工作方案。二是加快协同推广。发挥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科研院校、农技推广、农资企业和油菜新型经营主体各自优势,强化协同融合,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药剂、新装备推广应用。三是强化培训指导。加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省、县两级至少各举办2次技术培训班和现场培训观摩活动,实现16个整建制推进县油菜种植大户培训全覆盖。四是加强督导检查。省市县三级联动、行政推广科教协同,省级组建科技服务小组,分区包片开展科技服务与协同推广,在油菜生产关键季节深入一线开展督导,及时发现生产问题,指导各地落实增产关键技术。

3.加快推广油菜绿色减损技术。紧紧围绕“降损失”目标,结合绿色增产技术推广行动,启动抗逆增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着力筛选抗病抗倒抗裂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种,农艺农机融合应用油菜密植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大力推广油菜新型菌核病防控技术和种子包衣处理技术,注重绿色调控减少旱渍冻灾害损失,加快推广油菜分段收获技术、催枯联合收获技术,大幅度降低油菜机械化收获损失,确保油菜稳产高产。力争用3年时间,减损重大技术普及率、关键技术到位率明显提升。年度安排:2024年,减损技术覆盖全省油菜面积的10%,油菜综合损失率从25%下降到20%;2025年,减损技术覆盖全省面积的30%,油菜综合损失率降至15%;2026年,减损技术覆盖全省面积的70%,油菜综合损失率下降到12%。

4.配套推广高效专用机具。以提升油菜机播、无人机飞播、无人机植保、机收作业质量为重点,推进油菜生产农机装备补短板,完善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集成配置免耕或翻耕“条直播”“微垄播”联合播种机、精准施肥施药植保无人机、油菜联合收获机或分段式收获机等适用的高性能农机装备。引导加装北斗导航辅助驾驶、播种作业智能监测终端,推进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优机优补”,强化农机作业队伍建设,保障油菜生产“有好机用”“把机用好”。年度安排:2024年,落实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对高性能机具装备支持,基本实现整建制推进县所有专业机手技能培训全覆盖,油菜平均机收损失率比2023年降低3个百分点。2025年,持续提升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业质量,扩大高性能机具保有量占比,油菜平均机收损失率比2023年降低4个百分点。2026年,油菜高性能播种插秧、收获机具装备保有量明显提升,油菜平均机收损失率比2023年降低5个百分点。

(二)巩固措施配套

5.提升制种基地建设水平。巩固提升襄阳市谷城县、黄冈市浠水县两个国家级油菜制种基地建设,推进荆州市江陵县、荆门市东宝区、襄阳市樊城区油菜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等相关企业开展油菜种子北繁。筛选主导品种,开展种子繁育,推广油菜良种,提高商品化率。年度安排:2023年开始,以龙头企业和优势基地共建为主要模式,加大油菜制种基地建设力度。力争到2026年,油菜制种基地供种保障能力比2023年提高5个百分点,“四制”(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种子生产技术基本得到全面应用,种子质量发芽率提高3个百分点(由85%提高到88%)。

6.开展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集中绿色高产高效行动、产油大县奖励等项目资金,聚焦规模连片、基础条件好的16个油菜主产县,根据整建制规模安排项目资金开展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同时集中在每县打造1个万亩高产片、每乡打造1个千亩示范方、每村打造1个百亩攻关田,集中推介一批油菜主推品种,集中发布一批集成化、模式化、标准化油菜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年度安排:2024年,重点打造16个油菜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力争油菜亩产比2023年夏收当地平均水平高3%以上,带动全省油菜平均亩产比2023年提高3-5公斤以上。2025年和2026年,力争带动全省油菜平均亩产比2023年分别提高5-10公斤和10-15公斤。

7.组织开展高产竞赛。总结油菜高产竞赛涌现出来的好品种、好技术、好模式,分模式加大耐密高产高油品种,以及耐耐迟播、抗逆增产等高产技术模式示范推广。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全域开展高产竞赛活动,重点在16个整建制推进县组织开展高产竞赛,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充分用好筛选出来的高产样板,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力争通过3年时间着力构建以高产典型为核心的区域高产技术辐射圈,以点带面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同时,分“油-稻”“油-旱”2类种植方式,继续挖掘一批高产典型、筛选一批高产品种、优化一批高产模式、培育一批种植能手,加快推动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民产量、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

(三)强化保障支持

8.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推动油菜主产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针对制约油菜单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开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方面建设,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增强油菜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分区分类改良土壤,积极采取合理轮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有效措施,构建肥沃耕作层,夯实油菜单产提升基础。

9.大力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扎实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强素质、提能力、优服务,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组织聚焦油菜单产提升,在良种推广、技术集成、绿色生产等方面发挥组织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广大种植户提高油菜单产水平和经营效益。年度安排:2024年,力争社企对接服务油菜面积50万亩,油菜单产比2023年服务区域平均水平提升3%。2025年,服务油菜面积60万亩,油菜单产比2023年提升6%。2026年,服务油菜面积达70万亩,油菜单产比2023年提升10%

10.发挥农垦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和“农垦社会化服务地方”行动,组织农垦提单产“大比武”活动,打造一批油菜高产样板田和整建制高产农场。围绕油菜单产提升,支持农场与地方共建示范基地、共专家队伍、共技术推广,推进耐密多抗高油品种、密植高产、高效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抗旱排渍、全程机械化及机收减损等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模式在农场和地方大面积推广。推动农垦社会化服务主体通过环节托管、全程托管、土地扭转、产前产后综合服务、金融保险担保等方式,将农垦油菜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和管理经验导入周边农户,辐射带动油菜大面积增产增效。鼓励支持县乡村与农场通过结对子合作、联合共建等方式,创新垦地合作机制,构建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11.扎实做好产销衔接。加强油菜全产业链监测预警,及时调度农民特别是规模户种植意向、成本收益、销售价格、销售进度等信息,调查分析油菜主要品种、产量、质量等情况。突出项目支持,强化主体培育,推进加工减损增效,为提升油菜单产提供保障。力争通过3年时间,推进江汉平原油菜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导企业产地投资布局,建基地、提单产,发展精深化、功能化、新型化油菜加工。继续推介一批油菜加工减损增效典型模式,推动研究产后减损保供的技术装备。




    页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