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年度计划与总结

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思路

   时间:2017-01-15 00:00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一年来,面对复杂形势和多重挑战,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优化结构,促进节本增效,推进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据初步预测,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4.09亿元,同比增长4%;农业增加值114.75亿元,同比增长4%;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0元,同比增长8.7%。

  一、2016年主要工作

  (一)着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1、稳步发展农业生产。受“98+”洪涝灾害影响,农业生产喜忧参半。一是种植业“一减二增”。粮食生产“减”。据统计,全年粮食生产总面积203.85万亩、总产量58万吨,同比分别减少3.28万亩、7.94万吨,减幅分别为1.6%、12%。油料和蔬菜生产“增”。油菜面积66.12万亩、总产量7.56万吨,同比分别增加0.6万亩、0.29万吨,增幅分别为0.9%、3.4%。蔬菜基地面积已发展到36.1万亩,预计今年的总产量可达72万吨,同比分别增加1.1万亩、2万吨,增幅分别为3.1%、2.8%。二是畜牧业产量效益“双增”。据预测,2016年全市生猪出栏121.8万头、牛出栏  2.17万头、羊出栏5.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4%、4.1%,家禽出笼2808万羽, 同比减少1.5%,肉类总产量15.06万吨,同比增加2.5%、禽蛋产量4.54万吨,同比增加1%。生猪价格持续向好,养殖效益凸显,每头猪盈利在400元左右。三是特色产业稳定增长。全市水产品产量14.75万吨,同比增长3.06%。水果面积15.3万亩,预计总产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4%。

  2、调整优化品质结构。一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7个,国家级水果标准园1个;畜禽养殖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1家。二是以创建阳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契机,完善农安监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农安监管能力建设。大冶、阳新分别投资40万元左右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追溯平台,将乡镇监管站、农产品安全示范基地、三品一标企业纳入统一监管平台,逐步实现农产品从源头到进入市场前的全程监管和质量追溯。三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获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续展绿色食品4个,全市有效使用农业“三品一标”企业19家,产品总数5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达到7万亩,产量16万吨。四是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冶市在全省首次试点创建移动电子出证平台,实现乡镇网店全覆盖,全年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二)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1、推进农工融合发展。继续实施“四个一批”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年新进规农产品加工企业17家,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7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3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到28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6。积极引导企业上市融资,全市上市涉农企业达到16家,其中芳通药业融资3000万元。加大资金投入,争取省财政1.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调度资金,市财政新设专项发展资金500万元。大冶城北农产品加工园区在3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考核中名列第2位,获得省委、省政府通报表彰。

  2、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围绕“相约美丽乡村·品味四季乡韵”健康快乐乡村游主题,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18个。据统计,全年旅游节庆活动共接待旅游人次459.1万,旅游综合收入11.7亿元,黄石旅游节庆品牌进一步打响。

  3、推进农商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市“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大力扶持龙凤山集团、鑫东生态农业、盛丰生态农业一批优秀农村电商企业。目前全市共有电子商务企业700余家,年销售本地农产品达数10亿余元。阳新县平原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引进了华润三九集团野菊花GAP基地、广药集团金银花GAP基地、芳通药业黄姜GAP基地,农村电商销售总额突破2.4亿元,实现了1.6亿元的网上销售业绩。阳新蔡贤桑蚕产业专业合作社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湖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示范基地。

  (三)着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1、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年综合利用率达到83.7%。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完成示范区建设和田间试验6个,补贴配方肥60余吨,配送配方配方肥364吨,示范应用面积1.2万亩。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工作,建立有机质提升示范样板2万亩,秸秆腐熟还田技术辐射累计面积达到20.9万亩。启动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建立13个耕地质量监测点。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控和绿色防控面积49.7万亩。推进农业机械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大力发展生态种养,推广应用“猪—沼—菜(稻、果)”生态种养模式10多万亩。

  2、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畜禽养殖“三区”划定工作,联合市环保局印发了《黄石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指导意见》,制定《黄石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定方案》。同时,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户)的搬迁工作正式启动,目前大冶市已完成14家、黄石港区已完成4家,下陆区已完成8家的搬迁工作。加大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力度,完成大冶市陈氏兄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和大冶市金湖灵峰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整改工作,加快推进阳新县王英水库周边违规养殖场、阳新县湖北福牛生态有限公司的整改。

  (四)着力深化农村改革。

  1、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巩固大冶市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阳新县、西塞山区和开发区全面的确权工作。目前,西塞山区、阳新县、开发区实测确权面积为86.4万亩,比二轮延包多33万亩,共受理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纠纷2262件,依法依规调处2171件,调处率达到96%,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任务。

  2、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冶市成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建立健全了市、镇、村三级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累计办理林权交易、水面养殖经营权交易、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等交易4680宗,成交金额2.4亿元。2016年6月份全省“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大冶市召开,12月份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金融改革的经验做法被国务院通报表彰。

  3、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支小支农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将金融服务支小支农摆在突出位置。目前全市涉农贷款余额351.54亿元,同比增长25.06%。2016年4月份大冶市被省委省政府正式确定为全省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市,省财政为大冶市无偿注资3000万元,大冶市自筹5000万元,建立涉农风险补偿基金,目前已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贷款231笔,金额2.27亿元。

  4、深入推进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各类经营主体发展趋势良好。目前,全市培育种植大户2405户,流转土地面积40.3万亩,占全市经营权流转面积的84.7%。新增家庭农场164家,累计83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17家,累计2424家,注册资金总额52.46亿元,入社社员13.5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1%),带动农户6.2万户,现有国家级示范社12家、省级示范社38家、市级示范社40家。

  (五)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1、扎实组织第六轮三万活动。紧紧围绕 “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的主题,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第六轮“三万”活动。先后投入5.2亿元,新修塘堰275个、新修沟渠217.7公里。新增垃圾桶、池38716个,新增垃圾车122辆,新增垃圾转运站、填埋场3个,植树造林1072万株。完善农村路网建设305.17公里,添置农村客运车辆8辆,新增客运线路2条。 新建改造党员群众服务中心170个,新开通宽带网络的村24个,巩固了历次三万活动成果。

  2、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投入少、效果好、能复制、可持续”的美丽乡村,评定大冶市保安镇桂花村等25个村为2016年度全市“美丽乡村”。阳新县南市村入选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现代新村)。龙凤山庄、保安镇、沼山村入选《湖北最美休闲乡村》宣传片,并在湖北电视台播放。3月下旬,省旅游委发布“2016湖北乡村赏花游指南”,我市大冶保安镇沼山村桃花、铁山的槐花和大冶茗山乡的玫瑰花榜上有名。铁山的槐花已被打造成为全省继武大樱花、荆门油菜花、麻城杜鹃花、东湖梅花之后的“第五朵金花”;阳新县七峰山风景区获批省级森林公园。围绕黄石园博园建设,将茗山花海、梅红山庄、上冯村、龙凤山庄、仙岛湖、五夫生态园、石田古驿等地连接三条旅游线路向全省推介。

  3、着力推进示范带建设。坚精准扶贫和持片区带动两轮驱动,着力打造精准扶贫样板带和美丽乡村体验带。“两区两带”建设卓有成效。实行重点项目市县领导挂点督办、每月一次现场督办会,目前,全长40公里的梅溪公路正式通车,完成拆除土坯房1736间,新建1093间,粉刷墙面523328平方米,屋顶平改坡228015平方米,绿化植树503亩,村庄整治80个自然湾,新建旅游扶贫新村16个,初步形成仙岛湖风景旅游区、三溪至殷祖古村落乡村旅游区、南山头红色旅游区、龙凤山体验旅游区四大旅游扶贫基地,建成栀子黄、吊瓜、食用菌、油茶四大特色产业基地2万亩,成为全市精准扶贫样板带和美丽乡村的体验带。“两镇一区”面貌一新。开发区以绿色为主题,通过举办园博会、建设黄阳快速路、父子山登山步道、自行车绿道,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旅游,建成水果采摘园1600多亩,发展玫瑰园、樱花园等观光园1100多亩,蔬菜基地亩、油茶和白茶基地亩,建成产业合作社105个带动40个村发展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极大的促进了“两镇一区”的整体稳定脱贫。

  (六)着力推进精准脱贫。

  2016年,我市预计脱贫4.3万人、出列82个村、大冶市脱贫。一年来,为了确保如期脱贫,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我市集中力量,在扶贫措施到人到户上下功夫,确保每个贫困对象充分享受帮扶,实现稳定脱贫。

  1、推进“五位一体”产业扶贫,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今年,我市积极探索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利益共享机制,推进“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贫困户”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形成了“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基地+电商+贫困户”、“合作社+电商+贫困户”、“企业+基地+保险+贫困户”等多种脱贫方式,初步形成了主体带动、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就业扶贫、特色种养扶贫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帮助1.9万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路子,占年度脱贫任务的44.2%,确保了8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2、项目打捆集中投向贫困村,保障82个贫困村脱贫。年初,市县扶贫调查摸底形成精准扶贫项目库,确保扶贫资金跟着项目走,实现了扶贫项目精准落地。阳新县年初召开各村“诸葛会”,编制完成了阳新县2016年--2017年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库,保证每个村贫困村投入320万元,确保贫困村脱贫。大冶市统一下发了《大冶市2016年贫困村脱贫项目建设清单》,对全市67个贫困村需要实施的607个项目,实行“一揽子”下达到村,确保每个贫困村项目建设村平投入130万元以上,目前贫困村建设项目已基本建成竣工。同时,大冶市将生态环境较好且不宜开发的30个贫困村列入“生态保育村”,大冶市政府给予每年5万元/村的生态保育补偿金扶持。

  3、加强驻村帮扶,规范建档立卡基础工作。各地积极开展驻村帮扶,按照“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帮扶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的要求,全市共派出279支工作队,覆盖153个贫困村,组织动员市县镇村1万多名党员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各级工作队组织基层群众严格按照程序开展脱贫,做到了档案较为齐全、程序基本规范。大冶市提出“十有”严把“五关”,受到省扶贫办肯定并在全省大会做经验交流。

  4、坚持“四看”标准,提升基层群众对脱贫成效满意度。始终坚持“四看”标准,确保扶贫政策聚焦贫困对象,落到人头,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和认同感较高。“三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全市改造贫困户土坯房4573户、改造贫困户厨房6588户、厕所5024户,大冶市已完成“三改”任务,阳新县完成了80%。易迁工作抓紧实施,市委书记周先旺亲自到阳新县督办,市长董卫民召开专题会议,市委副书记杨军约谈了阳新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阳新县必须确保元旦前完成搬迁任务,并抽调市直部门抽调安全检查、质量监管、技术服务等人员支持阳新县。教育、卫生,就业扶贫扎实有效。今年全市投入3.2亿元用于教育扶贫,4435名贫困户家庭学生享受资助政策。卫生部门免费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7.36万份。全市2899名贫困人员享受就业脱贫政策。集中福利供养进展顺利。全市符合集中供养条件的2955人,有意愿入住的365人,最终签订协议同意入住177人,入住率100%。

  5、开展机制创新,破解扶贫攻坚困局。各县市区按照“五到县”的要求,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破解扶贫资金难题。今年,全市整合资金达到18.4亿元,其中阳新县整合12.2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到村大户资金5亿元;大冶市整合4.8亿元,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其中用于贫困户人平9100元,整合投入力度在全省插花地区县(市)不多见;开发区整合1.4亿元。同时,我市纪委、扶贫、发改、林业、农垦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扶贫领域损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治理,查处涉嫌贪污挪用、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等问题43个,涉及资金474万元,纪律处分24人,新建和完善规章制度2个。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三农”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伤筋动骨”。我市先后遭遇6轮集中强降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据统计,全市农业受灾53.4万亩,成灾面积34.9万亩,绝收14.9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4亿元。一大批农户因灾致贫、因灾返贫,使我市产业扶贫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局面。二是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因受灾减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涨幅减缓等多重因素叠加,完成全年增收9%以上的难度相当大。三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开工建设的新项目、大项目不多;另一方面原有老项目受市场行情疲软、人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利润收窄。据统计,食品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3%、中成药生产产值同比增长-10.6%,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下行趋势明显,形势不容乐观。四是农村环境整治任重道远。虽然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缺规划指导、缺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比较普遍。特别是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不配套,农村脏乱差的面貌还未解决到位。五是精准脱贫压力大。主要是部分地方产业扶贫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贫困户增收的渠道还不多等等。目前,我市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2017年我市还面临着脱贫5万人、出列40个村、阳新县摘帽的重要任务。

  三、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我市农业工作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优质、绿色、安全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大发展、农村面貌大变样、农民收入大提高。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3.5%左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培育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大力支持家庭农场(林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鼓励规模较大的家庭农场(林场)升级转化为农业公司。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示范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规范合作社的准入、监管。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2017年全市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 家以上。

  2、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发挥其“接一连三”的作用。着力打造畜禽、水产、食品饮料“3 个百亿元产业链”,重点推进大冶现代农产品加工园、阳新富河现代农业示范区、棋盘洲现代农产品物流园 “三大园区”建设,重点扶持劲牌、新冠食品、邦之德等龙头企业,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加武汉农博会、农产品加工业贸洽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提升知名度。2017年向上争取省财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调度资金1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1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 10 家,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5个。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深入挖掘乡村生态养生、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价值,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强化规划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示范,推动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与乡村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保安桃花节、茗山玫瑰花节、枫林油菜花节等一系列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

  4、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力争实现全域脱贫。充分利用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优势和发展成果,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强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四看”标准,因人因地施策,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社保兜底、医疗救助等措施,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全市13.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建省级美丽宜居乡村6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25个。

  5、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统一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集体“三资”监管代理服务中心等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二是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深入推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稳步推进农业保险,着力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支持大冶市办好国家级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试点和省级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三是扎实推进农垦、供销、粮食等部门专项改革。

  6、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一是加快构建“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积极创建一批生态循环高效农业示范乡(镇)和园区。创建 10 个市级及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大力推广运用“稻鱼共生”、“猪—沼—菜(果)”等高效循环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着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逐步构建以秸秆肥料化为主,其它利用形式为辅的多途径综合利用体系,实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三是积极拓展农村能源新领域,发展光伏农业、低碳农业。

  7、强化“一岗双责”,确保系统和谐稳定。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和维稳情报信息报告制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早处置;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年”、“打非治违”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治理,推动全市农业系统安全生产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农业改革、推动产业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页面分享: